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却在今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速放缓现象。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建设十周年的节点上,如何看待双边贸易增速放缓?双边贸易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双边贸易增速连续数月下滑
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主场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内人头攒动,不少参会客商表示,今年热闹程度超过往届。而会场之外,一些关于中国-东盟贸易的新情况值得关注。
一组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累计进出口总额为2528.7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中国对东盟国家前8月累计出口额为126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5.4%;进口额1265.06亿美元,同比增长仅0.9%。
相较过往,这一贸易规模增速已大大减缓。商务部资料表明,《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10年来,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速超过20%,且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3628.5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5.6倍。
不仅如此,增速减缓过程似乎还未结束:中国对东盟月度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速已连续三个月下滑,累计进口额同比增速则连续四个月下滑。数据显示,月度累计出口同比增速从6月份的16.8%连续三月降至15.4%,出口同比增速则从5月份的4.2%连续四月下降至0.9%。
同时,中国对东盟单月出口额也出现连续四个月的环比下滑:从5月份的188.39亿美元逐月降至8月份的158.88亿美元。
与大环境有关 无需太担心
一些经济学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并不担心。“增长有所放缓,但没什么好担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分析说,一方面,这与大环境有关,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出口自然会受到影响。
数据显示,前8月中国对美国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长10.2%,对日本同比增长4.8%,对欧盟更是同比下降了4.9%;相比之下,中国对东盟15.4%的出口增幅已属突出。
另一方面,进口增速减缓则与中国经济层面的战略性调整有关,减速也是主动调整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从东盟国家进口增速减缓,对日本、韩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更是出现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