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建筑企业普遍感受到了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其中,房地产行业重振不力、制造业发展增速遇阻、行业内竞争愈加激烈、建筑耗费资源价格趋高不下等诸因素,都让相关企业感受到了丝丝凉意。业内人士指出,在原有的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效应已见边际,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不断流失情况下,建筑行业发展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伴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建筑企业普遍感受到了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其中,房地产行业重振不力、制造业发展增速遇阻、行业内竞争愈加激烈、建筑耗费资源价格趋高不下等诸因素,都让相关企业感受到了丝丝凉意。业内人士指出,在原有的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效应已见边际,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不断流失情况下,建筑行业发展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历经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依然是我国产业重心,世界工厂的地位也不可轻言让渡,然而,低端的传统优势急剧衰减,“扩增量”出师未捷,很快便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淖,也将当前的中国建筑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2%,增速创近16年以来新低。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建筑行业总产值个位数增长,甚至“负增长”并非是危言耸听。“中国制造”亟需向生产率的提升发力,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记者调查发现,具有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特点的国内绿色建筑,正在致力探索不同寻常的路——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特点与传统建筑备受诟病的“两高一耗”分道扬镳。
有媒体在梳理2015政府工作报告的100条“干货”时发现,今年政府提出将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对此专家指出,这也向国内建筑行业释放了一个强烈的转型升级信号,更具有科技附加值的“绿金”时代已经来临。
钢结构建筑正是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钢结构与传统建筑运作模式全然不同。”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杭萧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告诉记者,钢结构按照集约化开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智能化家居、信息化管理、产业化服务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彻底告别传统建筑现场手工操作,就像搭积木一样将建筑主体结构搭建起来,“造汽车”一样建房子。“同样建筑面积的混凝土建筑工地,需要1000个工人,而如果是钢结构建筑工地就只需要300个工人,并且可以不用一块砖,一根木头。”
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热闹的不仅是国内市场,日本的百货市场生意也格外火爆。中国游客几乎将其店内的“智能”电饭锅、马桶盖买断了货——这些看似偶然的现象,却再次勾起了国内各行业面临的沉重话题。“痛定思痛,粗放发展模式只能摒弃,唯有创新发展,才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航标。”单银木认为,在建筑行业,钢结构等绿色建筑企业也应该充当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旗手”。
具了解,杭萧钢构最新“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已投入应用,建造一栋30层的钢结构住宅,75天就能将主体架构搭完并封顶,而传统建筑工艺则需要2年时间。“这会带来企业融资、工程管理、人力劳务各方面优势,更促进了住宅产业化条件下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深远变革。”单银木说道。
单银木表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假如行动推广“中梗阻”,民众虽看得到建筑改革前景,却摸不着或只能摸得着部分改革成果。据介绍,此前绿建行业也往往存在“高贵冷”的贵族尴尬,民间认知不高,企业的“心”也悬了起来。让改革成果“接地气”,是包括建筑在内等各行业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