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和中银理财被罚款660万,主要的原因是在宣传理财的方面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的,还有一些公募理财交易存在着不公平性,导致许多购买理财的客户出现了许多损失,这起罚款也给了许多银行从业人员的警醒,在售卖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售卖,千万不要虚假和诓骗客户购买与宣传不符的理财产品,特别是在宣传产品的时候,容易夸大这些产品的收益,这样很容易会给消费者带来误解,并且使消费者产生亏损的情况。
对于一些理财较多的银行来讲,发生这种违规事件的几率就非常的大,因为这些理财较多的银行主要的发展都是理财产品,对于一些定期储蓄来讲发展的较为少,而且收益也不多,为了使银行能够更高效的获得客户资产就会严重的违规虚假的宣传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特别是有一些客户对于理财产品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从而购买了那些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虽然说有一些人在购买之后会有一些收益,但是也会有一些人在购买以后存在着亏本的状况发生。
除了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也存在着违规行为,特别是有一些银行从业人员在宣传银行保险产品的过程当中总会去夸大宣传,并且告知客户与保险合同不相符的收益率,这样不仅可以是银行的保险产品售卖的更好,而且还会给银行带来一笔不小的效益,这种情况都应该受到银保监会的严重处罚,因为如果任由这些虚假宣传的银行去欺骗消费者的话,很有可能会使这家银行的发展出现很大的问题,只有加大惩罚力度,才能够让各家银行合规经营。
5家知名银行“违规”,存钱要谨慎了,别被业务员骗了
被罚的原因是中国银行某些理财老产品在部分节点出现了反弹的违法违规行为,罚款是200万元。中银理财是中国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因为6项业务违规被罚款了460万元。银保监会作为银行的监督者,要对银行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这样才能让银行的经营更加的规范。
提到中国银行,很多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手中是有着该银行的银行卡的没想到,这家银行居然也会被银保监会罚款。主要还是因为银保监会的理财业务出现了问题,老的理财产品是不能出现反弹的,但中国银行却没有限制。而旗下的子公司又有着6项违规行为,第1项是公募理财产品的市值超过了净资产的10%,第2项是全部公募理财的市值超过了证券市值的30%。小编在此就介绍两项,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去官网上看一看详细的处罚原因。网友也可以从中窥见银保监会的权利是比较大的,可以直接处罚银行,所以在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拨打银保监会的电话进行举报,然后维权。
这个罚单其实是之前开的,只不过是在现在披露的,并且中国银行已经进行了整顿,按照新的管理规定进行了各种改革。并且中国银行还积极推进存量理财的整改,已经全部完成了,现在的经营是合法合规的。只能说银行也是不能肆无忌惮的营业的,一定要在法律的规定一下经营,并且还要被银保监会监察。而银保监会也是比较繁忙的,要对各个银行进行监督管理。
这种事情与老百姓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只要中国银行可以存钱取钱,就没有侵犯老百姓的权益,也是不需要不够关注的。
银行未经储户同意擅自将存款改为理财,是否违法呢?
银行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银行关乎到每个人的钱袋子,作为一家金融机构需要承担的 社会 责任更重大。正是由于银行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对于银行的监管力度是非常严格的,极大地 保障用户的权益,而在近日银行业却面临“天价罚单”。
就在5月21日,银保监会已经正式官宣,5家知名银行存在“违规”现象,为此开出了高额的罚单,5家金融机构总共被罚金额为3.66亿元。五家知名银行分别是 中国银行、渤海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东亚银行。其中华夏银行被处罚9830万元,还有渤海银行被处罚9720万元,这两家的处罚金额是最高的。
那么对于这些银行被开出了高价罚单之后,人们也开始关心他们的违规主要表现在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违规的行为中,多达10多项是关于理财业务的。不难发现对于华夏银行的违规中,有很多项就是涉及到理财业务。
比方说销售无真实投资、无充分信息披露的理财产品,理财资金违规投资权益类产品、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超过监管要求等等。同样的招商银行的违规中同样也是涉及到理财业务,比方说变相降低理财门槛,理财资金违规等等。
从这些违规的行为中,理财这两个字多次出现,我们都清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出现,对于用户来说,随着物价不断地上涨,如果将存款存放在银行,收益少,钱也越来越不值钱了。因此理财开始备受关注,有一句话还成为了口头禅,那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5家知名银行“违规”,存钱要谨慎了,别被业务员骗了。银行是一家金融机构,同样也是需要做业绩的,人们去银行的时候,很多工作人员都会向你推销理财产品,而如今人们对于理财产品还是非常信任的,并且认为理财产品将带来更大的收益。
但是如果你要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清楚 地 了解这款产品避免得不偿失,一般业务员会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比方侧重点表示该理财产品的收益高,而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或者是具体方面介绍的就比较少了。
对于用户来说,既然选择理财产品,那么自然是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而银行的地位又深入人心,很多人对于银行是非常信任的,因此有时候就会忽略掉理财产品的本身。
因此说存钱要谨慎了,对于业务员所推荐的理财产品应当了解清楚,对于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更要谨慎,因为高收益是与高风险同行的。只有当你准备了解理财产品的本身,才有助于你做出选择。要知道所有的投资都是具备一定的风险性,而对于这个风险性我们应当做好能够接受的准备。
不要等到后面资金受损才开始恍然大悟,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此在存钱这件事情上,宁愿多费些心思,多费些时间也不要盲目选择一款理财产品,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钱直接存放在银行里面,虽然收益比较少的,但是是最稳妥的。
当然并不能够说所有的银行业务员都存在这种情况,所有的银行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而是告诉用户对于自己所要购买的理财产品,应当了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掉坑,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不过银行关乎到无数人的权益,我国对于银行的监管一刻都没有松懈过,因此银行还是值得我们信任的,只不过在我们信任的情况下,也要做好风险规避工作。这样一来对于我们购买理财产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用户去银行,存款双方肯定会签署相关的协议或者存款合同,这合同里面会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果银行未经用户的许可,擅自将用户的存款改为理财产品,那肯定是违法违规的。
首先、银行私自将用户存款改为理财产品是一种违法行为。
大家去银行存款的时候,肯定会在相关的协议上签字,一旦签字之后就代表着合同生效。合同是双方意思的一致体现,双方必须要守约,遵守合同上的相关条款。
如果存款和协议上已经明确规定了用户的存款用途,存款期限,存款金额和存款利息,这个合同在有效期之内是有效的,银行必须遵守合同上的相关规定。
如果银行想要更改用户存款的用途,那就必须经双方一致同意之后,重新签订新的合同,或者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做相应的修改和补充,并在修改的地方加盖双方的公章或者个人手印。假如双方只是口头达成协议,没有在应该签字的地方签字,那么合同就无效。
对于银行这种违法活动,大家首先可以要求银行进行纠正和修改,如果银行不同意,那大家可以直接把银行起诉到法院,要求银行按照原来的合同执行,如果存款变理财之后出现损失,那可以要求银行赔偿这部分损失。
其次、银行未经用户同意私自修改用户存款用途,这也是一种违规的行为。
最近几年存款变理财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监管部门也重点打击银行这种行为,当然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很多银行仍然铤而走险。
不过很多银行在将存款变成保险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明显的显示出来,而是通过各种利诱来诱导用户将存款变成理财产品,比如将理财同存款相提并论,变相跟客户阐述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银行的这种做法,对那些不能区分理财产品和存款产品,而且风险意识比较弱的朋友来说,是很容易蒙混过关的。
但对于银行这种做法,用户能否维护自己的权益,关键是要看在存款变保理财的过程当中,大家是否有一些明显的倾向同意购买银行所推销的理财产品。
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现在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包括购买保险或者其他理财产品,都必须进行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如果银行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正规程序走,而是私自帮客户签署相关的协议,也没有做出风险提示,那银行这种做法就是违规的。
但如果银行在诱导用户把存款变保险过程当中用户签署相关的理财产品协议,并积极配合银行进行双录,那这种情况就默认用户同意购买理财产品,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权的难度是相对比较大的。
那在日常当中大家去银行存款的时候,如何防范存款变理财呢?
在现实当中很多用户根本就不知道存款变理财,直到他们去取款的时候没法正常取出来,才知道掉入坑中。但这个时候,即便大家能够通过正常的手续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过程也费时费力,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大家要从源头上堵住问题,在去银行存款的时候要积极防范存款变保险,具体如下。
1、存款一定要到银行正规的网点和柜台办理,在有摄像头的工作台上签署相关的合同和协议,这样银行工作人员才不敢做出一些违规的行为。
2、要学会区别存款跟理财一些基本常识。通常情况下用户购买存款一般都是通过卡存或者存单,银行只需要给到用户回执单或存单就可以,而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是需要签署多个合同,除了理财合同之外还有一些风险提示书等等,而且要进行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
3、一般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是相对比较低的,一般都是在4%以内,具体跟大家存款的期限有关,而相对来说有很多理财产品期限比较短,一般是在1~2年时间,而其收益率却可以达到4%甚至5%以上。
所以大家去银行存款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千万不要被高收益蒙昏了头脑,在存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详细查看各种回执单或者合同,以防出现其他情况。
您没说银行是怎么把存款变成理财的,我是有点蒙圈,是银行当着客户的面把存款给存成了理财呢,还是银行等客户走了以后,再把存款给变成理财的呢?
不管哪一种方式,我觉得这波操作我还真是技术不行,没有掌握到。当着客户的面,把存款变成理财,那就是忽悠,忽悠客户把存存款变成了买理财。不过,要是这样的话,银行是怎么做到的呢?
存款的手续和卖理财它不是一个手续,就连地方都不一样。在我们行,卖理财有专门的工作室,是不能和柜台存款放在一起的,因为还要写购买理财的协议书,还要进行风险问卷的调查,看客户有没有风险承受能力,根据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决定这理财是卖还是不卖。
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客户难道还能说自己一点不知情吗?要是真的还是不知情,那得糊涂到什么份上了。不仅如此,还要进行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要确认这理财是强卖的还是自愿的。
要是在客户走了以后,银行把已经存成的存款变成了理财,那银行可真是厉害了。存款账务都已经生成了,客户也把回单带走了,银行这边生生把存款调整成了理财,这是无论如何不能发生的事。要是银行能够这样做,监管部门早就把它罚关门了。
本人专注于分享与银行相关、和生活贴近的 财经 内容,欢迎关注【博文微金融】!
这个事情可大可小,说大了属于欺诈,说小了也是误导储户。
根据2009年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柜面服务规范》,指出银行个人客户经理要遵照监管部门相关规定做好金融产品的销售工作,做到诚信、专业、严谨、周到。
销售基金、理财产品、保险产品时,要做好客户风险评估,充分揭示风险,严禁误导客户和夸大产品收益率。
不管怎样,如果我们去购买理财产品,肯定要在理财产品的购买协议上签字。如果不签字是无法生效的。
包括我们存款也是这样,银行给我们一张存款回单。回单上会明确写明是否是存款?利率有多少?存款的起止时间等等很多信息。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存单,存单上会有更详细的内容。
如果我们购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给我们的回单,内容是完全另外一种样子。我们只要看一下产品名称就可以分辨的清清楚楚。如果我们拒不签字,购买产品的行为就是无效,银行柜员也会很难堪。
甚至我们可以向他们的支行甚至总行投诉,或者向人民银行投诉也可以。银行网点如果也惹起投诉,查证属实,相关人员的奖金就这么没了。说实话,销售一笔理财产品也挣不了多少钱。银行人员没有必要拿着奖金开玩笑。
如果是银行保险,我们会有15天的犹豫期,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款。保险的保单上的内容也是清清楚楚,跟存款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只要跟柜员说的清清楚楚,自己要存款就可以了。相关柜员不会给我们变成理财或者保险的。如果引起投诉,真的工作不保。本来工作待遇不低,为了几百元的提成,工作不要了吗?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银行、中银理财合计被罚660万,这两家集团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