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例子更能看清产业链上下游的吸金力:每卖一枝国外普通品种的康乃馨,需要交纳6分钱的专利费,一枝玫瑰则需要交纳1毛钱的专利费。斗南花卉市场每天的花卉交易量达数百万枝,国外育种商每天可凭此获得高额利润。“因为本地不生产,连一个园林用的喷头都需要到省外甚至国外购买。”产业链的不完整,是云南花卉生产商的心头之痛,是云花的阿喀琉斯之踵。
人家赚大钱,昆明人赚小钱。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完成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栽培,科学化管理,资本化运营。斗南是选择顺其自然,逐步被赶超,沦为平庸;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凤凰涅盘,完成一次大规模、深层次的整合?
看上去弱不禁风的鲜花,为何能成为荷兰等国家的经济命脉?就因为他们手握定价权,有出色的科技研发能力,有深度延伸产品开发能力。云南花卉产业中的大量资金,流向提供百合、郁金香、康乃馨种苗种球的外商手中。
在国内,北京、江苏等地已经开始筹建,或者建成了自己的鲜切花交易中心(市场),做大做强花卉产业成为共同的目标。斗南如果不以超前的速度和智慧前行,已经取得的优势将会丧失殆尽。
云南如何实现“品牌兴花”
品牌决定市场,一个行业如果要走的长远、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品牌。“十五”、“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围绕“建立花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立花卉产业市场营销体系,建立规模化的优质花卉生产体系,建立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花卉产业政策和组织支持体系”,开始着力打造云花和开发推广“云花”品牌。
为了开发新品种,云南开展了地方特色花卉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和利用工作,完成了滇西北地区16个科37个属的野生花卉资源的调查收集,在此基础上成功驯化了杜鹃、秋海棠、角蒿、报春花等10余种云南特有的野生花卉,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其中苍山野生珍稀黄杜鹃已达到年产10万盆,10万余株3年生大树杜鹃也已处于规模化开发阶段。
2006年云南花卉产业被纳人云南名牌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云南花卉名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2011年云南花卉产业品牌战略新闻发布会上,丽都玫瑰、英茂康乃馨、杨月季玫瑰、锦苑洋桔梗、虹之华菊花等13个花卉品种获得首批“云南名牌”称号。
随着斗南花卉有限公司抢注“斗南”商标,大力打造“斗南”花卉品牌,获得收益后,一些有实力的花卉企业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品牌打造之路,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杨月季”品牌、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的“虹之华”品牌,云南丽都花卉发展有限公司的“丽都”品牌,昆明锦苑花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锦苑”品牌等应运而生,在行业内创出了较高的知名度。
云南的又一张新名片
在人们印象中,斗南的这次升级,已经是斗南的第四次求新求变。在四次嬗变之中,斗南演绎的是从“10朵花卖1元钱”到“1朵花卖10元钱”的故事。斗南的传奇,是花农变花商的传奇,是花从农业产品到农业商品的转变。“产品”到“商品”,一字之变,却是裹挟着滚滚财源而来。
从数量到质量,从质量到品牌,从产品到资本的腾挪,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花卉第一股。
被津津乐道的“价格形成中心、价格指导中心”,其实就是争夺定价权。没有定价权,产业就只能做大而不能做强。
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的建设使用,是为了以定价权为突破口,实现云花产业的真正强大,种植基地可以延伸到省外或者国外,避免价格像云茶一样大幅度波动,损害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市民来说,这里将成为婚庆休闲、购物旅游的好去处,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昆明市呈贡区委书记周峰越说,今后的斗南是“真正的亚洲花都”,现代新昆明建设“产城一体化”的范例,以及“百万人口新区的一张名片”。
对传统小散花商来说,这里将留有低端交易区;对投资者来说,除了花卉种植研发外,上下游的产业链上都有诸多投资机会,包括巨大的人流,餐饮、酒店、香薰精油、化妆品。
有了产业园区,今后我们不再只卖花,我们还将引领花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后年(入驻第一年),我们的年销售额会达到2亿多元,翻一番!”昆明中亚花王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米健信心十足。他最为看重的是,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立足于亚洲最大的交易平台,拥有强大的品牌力量,能带领花卉企业与世界同步,同时花卉及延伸产品“流通量大”,丰富了终端商品的种类,提升了终端商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