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福步贸易网!
关注我们
service@fobmy.com
全部产品分类
GBZ/T
   https://www.fobmy.com 2023-12-31 21:14:15 来源:网络
核心提示: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基本信息4 前言5 标准正文 5.1 1 范围5.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5.3 3 丙烯酸酯类的基本信息5.4 4 丙烯酸酯类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5.4.1 4.1 原理5.4.2 4.2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基本信息4 前言5 标准正文 5.1 1 范围5.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5.3 3 丙烯酸酯类的基本信息5.4 4 丙烯酸酯类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5.4.1 4.1 原理5.4.2 4.2 仪器5.4.3 4.3 试剂5.4.4 4.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5.4.5 4.5 分析步骤5.4.6 4.6 计算5.4.7 4.7 说明 5.5 5 丙烯酸甲酯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5.5.1 5.1 原理5.5.2 5.2 仪器5.5.3 5.3 试剂5.5.4 5.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5.5.5 5.5 分析步骤5.5.6 5.6 计算5.5.7 5.7 说明 6 标准全文 1 拼音

GBZ/T 300.127—2017 gōng zuò chǎng suǒ kōng qì yǒu dú wù zhì cè dìng dì 127bù fēn :bǐng xī suān zhǐ lèi

2 英文参考

Deter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in workplace air—Part 127: Acrylates

3 基本信息

ICS 13.100

C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300.127—2017 代替GBZ/T 160.6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127部分:丙烯酸酯类》(Deter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in workplace air—Part 127: Acrylate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11月09日发布,2018年05月01日起实施。

4 前言

本部分为GBZ/T 300的第12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Z/T 160.6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不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本部分与GBZ/T 160.64—2004相比,修改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改用了毛细管色谱柱;

——增加了待测物的基本信息;

——改进了空气采样和标准系列浓度的表达;

——补充了样品空白要求和方法性能指标。

本部分中的主要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丙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主要起草单位: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主要起草人:于秀兰、李玉杰、阮征、钱亚玲、谢玉璇、李添娣、刘奋。

——丙烯酸甲酯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主要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主要起草人:候树椿、阮征、钱亚玲、谢玉璇、李添娣、刘奋。

——丙烯酸乙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主要起草单位:陜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主要起草人:徐方礼、赵文、阮征、钱亚玲、谢玉璇、李添娣、刘奋。

——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戊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主要起草单位: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主要起草人:于秀兰、李玉杰、阮征、钱亚玲、谢玉璇、李添娣、刘奋。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877388附录A;

——GB/T 170921997

——WS/T 1611999

——GBZ/T 160.64—2004。

5 标准正文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127部分:丙烯酸酯类

5.1 1 范围

GBZ/T 300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戊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和丙烯酸甲酯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蒸气态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戊酯浓度的检测。

5.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210.4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 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

5.3 3 丙烯酸酯类的基本信息

丙烯酸酯类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丙烯酸酯类的基本信息

化学物质

化学文摘号

(CAS号)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丙烯酸甲酯

(Methyl acrylate)

96333

CH2CHCOOCH3

86.09

丙烯酸乙酯

(Ethyl acrylate)

140885

CH2CHCOOC2H5

100.11

丙烯酸正丙酯

(nPropyl acrylate)

925600

CH2CHCOOC3H7

丙烯酸异丙酯

(isoPropyl acrylate)

689123

CH2CHCOOC3H7

114.14

丙烯酸正丁酯

(nButyl acrylate)

141322

CH2CHCOOC4H9

128.17

丙烯酸异丁酯

(isoButyl acrylate)

106638

CH2CHCOOC4H9

表1(续)

化学物质

化学文摘号

(CAS号)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丙烯酸正戊酯

(nAmyl    acrylate)

2998234

CH2CHCOOC5H11

丙烯酸异戊酯

(isoAmyl acrylate)

4245356

CH2CHCOOC5H11

142.2

5.4 4 丙烯酸酯类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5.4.1 4.1 原理

空气中的蒸气态丙烯酸酯类(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戊酯等)用活性炭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进样,经气相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值定量。

5.4.2 4.2 仪器

4.2.1 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炭。

4.2.2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为OmL/min~200mL/min。

4.2.3 溶剂解吸瓶,5mL。

4.2.4 微量注射器。

4.2.5 气相色谱仪,具氢焰离子化检测器,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a) 色谱柱:30mx0.32mmx0.5μm,FFAP

b) 柱温:100℃;或程序升温:初温40℃,保持1min,以10℃/mln升至100℃,再以20℃/min升至200℃,保持1min

c) 气化室温度:200℃;

d) 检测室温度:230℃;

e) 载气(氮)流量:1mL/min

f) 分流比:10:1。

5.4.3 4.3 试剂

4.3.1 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峰。

4.3.2 标准溶液:容量瓶中加入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一种或多种待测物,再准确称量;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二硫化碳稀释成500.0μg/mL丙烯酸酯类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5.4.4 4.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4.4.1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4.4.2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活性炭管以1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4.4.3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活性炭管以50mL/min流量采集2h~8h空气样品。

4.4.4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炭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7d。

4.4.5 样品空白: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并立即封闭,然后与样品一起运输、保存和测定。每批次样品不少于2个样品空白。

5.4.5 4.5 分析步骤

4.5.1 样品处理:将前后段活性炭分别倒入两支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mL二硫化碳,封闭后,解吸30min,不时振摇,样品溶液供测定。

4.5.2 标准曲线的制备:取4支~7支容量瓶,用二硫化碳稀释标准溶液成0.0μg/mL~500.0μg/mL浓度范围的待测物的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1.0“L,分别测定标准系列各浓度的峰高或峰面积。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对相应的待测物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应≥0.999。

4.5.3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溶液和样品空白溶液,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由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得样品溶液中待测物的浓度(μg/mL)。若样品溶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二硫化碳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5.4.6 4.6 计算

4.6.1 按GBZ 159的方法和要求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4.6.2 按式(1)计算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

式中:

C——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c1、c2——测得的前后段样品溶液中待测物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v——样品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0——标准采样体积,单位为升(L);

D——解吸效率,%。

4.6.3 空气中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TWA)按GBZ 159规定计算。

5.4.7 4.7 说明

4.7.1 本法按照GBZ/T 210.4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研制。本法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定量测定范围、最低检出浓度、最低定量浓度(以采集1.5L空气样品计)、穿透容量(100mg活性碳)和相对标准偏差见表2,为89%~95%。应测定每批活性碳管的解吸效率。

表2 方法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

化学物质

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乙酯

丙烯酸丙酯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戊酯

检出限/(μg/mL)

0.7

0.5

0.4

0.3

0.3

定量下限/(μg/mL)

2.3

1.6

1.4

0.9

0.9

定量测定范围/(μg/mL)

2.3~500

1.6~500

1.4~500

0.9~500

0.9~500

最低检出浓度/(mg/m3)

0.5

0.3

0.3

0.2

0.2

最低定量浓度/(mg/m3)

1.6

1.1

0.9

0.6

0.6

穿透容量/mg

2.92

14.6

24.5

32.1

21

相对标准偏差/%

0.1~0.7

0.2~0.3

0.2~0.8

0.2~0.4

0.2~0.4

解吸效率/%

89~95

4.7.2 本法也可使用等效的其他气相色谱柱测定。根据测定需要可以选用恒温测定或程序升温测定。

4.7.3 本法的色谱分离图见图1。

图1 色谱分离图

5.5 5 丙烯酸甲酯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5.5.1 5.1 原理

空气中的丙烯酸甲酯用硅胶采集,热解吸后进样,经气相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5.5.2 5.2 仪器

5.2.1 硅胶管,热解吸型,内装200mg硅胶。

5.2.2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为OmL/min~200mL/min。

5.2.3 热解吸器。

5.2.4 注射器,1mL,100mL。

5.2.5 微量注射器。

5.2.6 气相色谱仪,具有氢焰离子化检测器,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a) 色谱柱:30m×0.32mm×0.5μm,FFAP

b) 柱温:100℃;或程序升温:初温40℃,保持5min,以10℃/min升温至150℃,保持1min

c) 汽化室温度:200℃;

d) 检测室温度:230℃;

e) 载气(氮)流量:1mL/min

f) 分流比:10:1。

5.5.3 5.3 试剂

5.3.1 丙烯酸甲酯,20℃时,1μL液体的质量为0.953mg。

5.3.2 标准气:临用前,用微量注射器准确抽取一定量的丙烯酸甲酯,注入100mL气密式玻璃注射器中,用清洁空气稀释至100.0mL,配成一定浓度的丙烯酸甲酯标准气。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气配制。

5.5.4 5.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5.4.1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5.4.2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硅胶管以1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5.4.3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硅胶管以50mL/min流量采集1h~4h空气样品。

5.4.4 采样后,立即封闭硅胶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7d。

5.4.5 样品空白:在采样点,打开硅胶管两端,并立即封闭,然后与样品一起运输、保存和测定。每批次样品不少于2个样品空白。

5.5.5 5.5 分析步骤

5.5.1 样品处理:将硅胶管放入热解吸器中,其进气口端与100mL注射器相连,另一端与载气(氮)相连,流量为50mL/min,于180℃解吸至100.0mL。样品气供测定。

5.5.2 标准曲线的制备:取4支~7支100mL气密式玻璃注射器,用清洁空气稀释标准气成0.0μg/mL~0.50μg/mL浓度范围的丙烯酸甲酯的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0.50 mL,分别测定标准系列各浓度的峰高或峰面积。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对相应的丙烯酸甲酯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应≥0.999。

5.5.3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气和样品空白气;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由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得样品气中丙烯酸甲酯的浓度(μg/mL)。若样品气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清洁空气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5.5.6 5.6 计算

5.6.1 按GBZ 159的方法和要求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5.6.2 按式(2)计算空气中丙烯酸甲酯的浓度:

式中:

C——空气中丙烯酸甲酯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C0——测得的样品气中丙烯酸甲酯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100——样品气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0——标准采样体积,单位为升(L);

D——解吸效率,%。

5.6.3 空气中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CTWA)按GBZ 159规定计算。

5.5.7 5.7 说明

5.7.1 本法按照GBZ/T 210.4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研制。本法的检出限为0.014μg/mL,定量下限为0.046μg/mL,定量测定范围为0.046μg/mL~0.50μg/mL以采集1.5L空气样品计,最低检出浓度为0.9mg/m3,最低定量浓度为3mg/m3相对标准偏差为1.3%~6.1%,穿透容量(200mg硅胶)为1.7mg,解吸效率为93%~97%。应测定每批硅胶管的解吸效率。

5.7.2 本法可以同时测定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戊酯等。色谱分离图见4.7.3。

5.7.3 本法也可使用等效的其他气相色谱柱测定。根据测定需要可以选用恒温测定或程序升温测定。

6 标准全文

聚丙烯酸酯详细资料大全

丙烯酸酯是树脂类单组分防水材料。丙烯酸酯防水涂料是以纯丙烯酸酯共聚物或纯丙酸酯乳液,加入适量优质填料助剂配置而成,属合成树脂类单组分防水涂料,丙烯酸酯化学性质活泼,是制造胶粘剂合成树脂特种橡胶和塑料的单体。

丙烯酸酯的性质

酯化反应产物经过分离精制后,得到丙烯酸酯产品甲乙丁辛酯,丙烯酸酯是有机化工原料,以丙烯酸酯所制得的高聚合物具有优良的耐候耐紫外光耐热和耐水等独特的性能,在各种化学品的改良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可应用于涂料粘合剂皮革化纤造纸印刷等行业。

丙烯酸酯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单体和化工有机原料,化学性质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难溶于水,丙烯酸酯是无色透明液体,是由原料丙烯酸和相应的醇类甲乙丁辛醇在离子交换树脂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丙烯酸酯类。

以丙烯酸酯类为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R、R'为取代基,取代基不同,聚合物性质也不同。丙烯酸酯在光、热及引发剂作用下非常容易聚合。

基本介绍中文名 :聚丙烯酸酯 外文名 :polyacrylate 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透明粘稠液体 毒性 :无毒 性质套用,类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1. 有机矽改性,2.有机氟改性,3.聚氨酯改性,4.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的合成反应与方法,1.半连续法,2.种子聚合法,3.预乳化法, 性质套用 聚丙烯酸酯易溶于丙酮、乙酸乙酯、苯及二氯乙烷,而不溶于水。由于其高分子链的柔顺性,它们的玻璃化温度( T g)较低,并随酯基的碳原子数及其支化情况而异,当碳原子数为8时最低。在相同碳原子数的酯基中,支化者玻璃化温度较高(见表)。 聚丙烯酸酯能形成光泽好而耐水的膜,粘合牢固,不易剥落,在室温下柔韧而有弹性,耐候性好,但抗拉强度不高。可做高级装饰涂料。 玻璃化温度 聚丙烯酸酯有粘合性,可用作压敏性胶粘剂和热敏性胶粘剂。由于它的耐老化性能好,粘结污染小,使用方便,其产量增加较快。在纺织工业方面,聚丙烯酸酯可用于浆纱、印花和后整理,用它整理过的纺织品,挺括美观,手感好;它还可用作无纺布和植绒、植毛产品的粘合剂。聚丙烯酸酯可用于鞣制皮革,可增加皮革的光泽、防水性和弹性。 类型 最简单的丙烯酸酯是丙烯酸甲酯,可由丙烯酸与甲醇酯化,或由氰乙醇与甲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而得。它是具有异臭的液体,其沸点为80℃,密度为0.950克/厘米 3 (25℃)。聚丙烯酸甲酯PMA在室温下是完全没有粘性的物质,强韧,略具弹性,硬度中等,能形成可挠性膜,其断裂伸长约为750%。 聚丙烯酸乙酯较聚丙烯酸甲酯柔软,伸长率为1800%。聚丙烯酸丁酯就更柔软,伸长率为2000%,并且在室温下具有很大的粘合性。酯基有8个碳原子的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粘合性又大很多。所以,用聚丙烯酸酯作胶粘剂时,多通过这些酯的共聚合来综合调节其弹性、粘合性和可挠性等。 丙烯酸酯与丙烯酸的失水甘油酯、羟烷基酯或丙烯酸等反应性单体的共聚物,经加热固化后可得到表面硬度高、耐污染性和光泽良好的涂膜。 丙烯酸甲酯与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等反应,可得到多官能 *** 联剂,可用于光敏涂料、光敏油墨和感光树脂印刷版等方面。 α -氰代丙烯酸酯的-CN基的极性强,渗透性能又好,聚合后的粘合强度很高,是金属、玻璃、皮革、木材等的良好胶粘剂。 α -氰代丙烯酸酯胶粘剂是以单体状态保存的胶粘剂,滴至粘合部位后很快就能聚合而粘合,称为瞬间胶粘剂。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 以丙烯酸或丙烯酸酯类为主要原料合成的丙烯酸酯乳液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和耐候性,良好的耐水、耐碱、耐化学品性能和粘接性能,因此广泛地用作胶粘剂、涂料成膜剂以及日用化工、化学电源、功能膜、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以及水处理等方面。但是丙烯酸酯乳液存在着低温变脆、高温变黏失强、易回黏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套用范围和使用价值。近年来,随着聚合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人们对环保产品的重视,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一是引入新的功能性单体二是采用新的乳液聚合技术。 1. 有机矽改性 丙烯酸酯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成膜性、粘接性、保光性、耐候性、耐腐烛性和柔韧性。但其本身是热塑性的,线性分子上又缺少交联点,难以形成三维网状交联胶膜,因此其耐水性、耐沾污性差,低温易变脆、高温易发黏。而有机矽树脂中的Si-O键能(450kJ/mol)远大于C-C键能(351kJ/mol),内旋转能垒低,分子摩尔体积大,表面能小,具有良好的耐紫外光、耐候性、耐沾污性和耐化学介质性等特性。用有机桂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可以综合二者的优点,改善丙稀酸酯乳液“热黏冷脆”、耐候、耐水等性能,将其套用范围扩大至胶粘剂、外墙涂料、皮革涂饰剂、织物整理剂和印花等领域。 有机矽改性聚丙稀酸酯分为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种方法。其中,用有机矽氧烷对丙烯酸酯类乳液进行物理改性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有机矽氧烷单体作为粘附力促进剂和偶联剂直接加入到丙烯酸酯类乳液中进行改性二是先将有机矽氧烷制成有机乳液,再将它与丙烯酸酯类乳液冷拼共混进行改性。化学改性法是基于聚矽氧烷和聚丙烯酸酯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将有机矽分子和聚丙烯酸酯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通过化学改性,可改善聚矽氧烷和聚丙烯酸酯的相容性,抑制有机矽分子表面迁移使两者分散均匀,从而达到改善聚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物理力学性能的目的。根据有机矽材料的不同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含双键的矽氧烷,特别是含双键的矽氧烷低聚物与丙烯酸醋单体共聚,生成侧链含有矽氧烷的梳形共聚物或主链含有矽氧烷的共聚物(2)带羟基的矽氧烷与含羟基的丙烯酸酯通过缩合反应生成接枝共聚物(3)含氢聚矽氧烷与丙烯酸酯在铂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聚合。 2.有机氟改性 氟是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具有最强的电负性、最低的极化率,而原子半径仅次于氢。氟原子取代C-H键上的H,形成的C-F键极短,而键能高达460kJ/mol。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中的全氟基团位于聚合物的侧链上,在成膜的过程中,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中全氟烷基会富积到聚合物与空气的界面,并向空气中伸展,由于全氟侧链趋向朝外,对主链以及内部分子形成“禁止保护”。其次,氟原子半径比氢原子略大,但比其他元素的原子半径小,能把碳碳主链严密地包住,使得含氟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物理性能稳定,耐久性以及抗化学药品性好。因此,在聚丙烯酸酯高分子链上引入全氟烷基,可以得到防水、防污、防油、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柔韧性和粘接性能的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 3.聚氨酯改性 聚氨酯具有耐低温、柔韧性好及粘接强度高等优点,但是水性聚氨酯胶膜耐候性、耐水性差,力学强度不及丙烯酸酯乳液。将水性丙烯酸酯和聚氨酯复合,能够克服各自的缺点,使胶膜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且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套用前景。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I)聚氨酯乳液与丙烯酸酯乳液物理共混(2)合成带双键的不饱和氨基甲酸酯单体和丙烯酸酯共聚(3)用聚氨酯乳液作种子进行乳液聚合(4)先制得溶剂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再蒸除溶剂,中和,乳化得到复合乳液。 4.环氧树脂改性 环氧改性丙烯酸酯是在乳液环氧树脂分子链的两端引入丙烯基不饱和双键,然后与其他单体共聚,得到的乳液既具有环氧树脂的高模量、高强度、耐化学品和优良的防腐烛性,又具有丙烯酸酯的光泽度、丰满度和耐候性好等特点,且价格低廉,适用于装饰性要求特别高的场合,如塑胶表面涂装、加工过程(如表面处理、电镀、烫金、镀膜等)的需要。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反应是自由基聚合机理环氧树脂虽然没有不饱和双键,但含有醚键,其邻位碳原子上的α-H相对比较活拨,在引发剂自由基的作用下可形成自由不饱和单体接枝聚合反应,制得环氧丙烯酸树脂,其聚合反应的最终产物为未接枝的环氧树脂、接枝聚合的环氧树脂和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混合物。 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的合成反应与方法 丙烯酸酯类共聚乳液的合成反应一般可表示为: 丙烯酸酯乳液合成装置主要由反应器(水浴加热)、搅拌器、加热装置、回流装置、滴加装置和温控器等组成。一般来说, 反应过程是先将单体、引发剂、乳化剂等混在一起进行预乳化, 然后把预乳化混合液分成2份, 较少一份直接加入反应器中, 待温度达到75 ~ 78 ℃, 并出现蓝色萤光后, 逐渐滴加另一份混合物。滴完后保温, 调pH值, 出料。具体的合成方法及工艺主要有以下3种。 1.半连续法 先将所有的水、乳化剂、引发剂、助剂等全部投入反应器中, 搅拌、升温将所有单体混合后置于滴定装置中, 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到聚合温度75 ~ 78 ℃, 并出现蓝色萤光时, 向反应器中均匀的滴加混合单体通常在所有单体滴加完毕后, 把温度升高至85 ~ 90 ℃, 并保温1 h左右, 此时的单体转化率>98%, 降温至40 ~ 50 ℃左右, 加入氨水调节pH值至8 ~ 9, 即可出料。 2.种子聚合法 先将所有水、乳化剂、助剂和少量单体投入反应器中作为初始加料, 搅拌, 升温至聚合温度75~ 78 ℃加入少量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 待反应基本完成后, 再分别均匀滴加单体和引发剂滴完后, 升温至85 ~ 90 ℃, 保温反应至转化率>98%,降温至40 ~ 50 ℃左右, 调节pH值至8 ~ 9, 即可出料。 3.预乳化法 将水总用量的4 /5、乳化剂、引发剂、助剂和全部单体投入容器中, 在室温下快速搅拌乳化30 min然后将1/3的预乳化液和1 /5的水投入反应器中搅拌升温至聚合温度, 反应0.5 ~ 1 h后滴加余下的预乳化液, 在3 h内滴完保温反应至转化率>98%, 降温, 调节pH值, 即可出料。 上述方法中, 方法一工艺简单, 但反应不易控制, 后期聚合反应速率较低, 聚合反应稳定性和聚合物乳液的存放稳定性均较差, 所以这种工艺采用较少。方法二和方法三工艺稍复杂, 但这两种方法的聚合稳定性和聚合物乳液的储存稳定性都很好, 所以根据对聚合物乳液性能的要求, 可以选择这2 种聚合工艺。当然, 在乳液聚合的实际操作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聚合工艺, 但基本上都是从这3种聚合工艺改进而来。

以上就是关于GBZ/T 300.127—201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127部分:丙烯酸酯类简介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
1.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福步贸易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福步贸易网
3.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service@fobmy.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谢谢。

 
福步贸易网  |  公司简介  |  意见建议  |  法律申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投放  |  如何免费信息发布?  |  如何开通福步贸易网VIP?  |  VIP会员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  怎样让客户第一时间找到您的商铺?  |  如何推荐产品到自己商铺的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82249号-2 |  m.fob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