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葫芦笙舞乐和葫芦笙给傈傈族的人民带来许多快乐,是傈傈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对傈傈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葫芦笙舞乐和葫芦笙是傈傈族的原生态音乐,而葫芦笙的制作历史悠久,生产年代目前已无法考证了,葫芦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和葫芦笙。
傈僳族葫芦笙的由来
传说,很早前有个傈僳族老汉,得了五子,结果五子全亡,老人悲痛欲绝,特地来砍紫竹,割来葫芦,做成长短不一的象征五个儿子的五管葫芦笙,最长的一管象征老大,依次推。以后,为怀念儿子,老人天天吹葫芦笙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傈僳族葫芦笙的发音特点和原理简述
葫芦笙的吹奏要靠送气和用有效手指(部分手指和手掌用来把持乐器)按动对应位置的奏音孔来实现,如果不用手指封闭这些孔,无论如何送气都不会使葫芦笙发出声响,这种共振现象的运用是该种乐器的基本发音控制原理,为使旋律更婉转,如遇到有颤音时,靠右拇指快速按动乐管背端来实现。
傈僳族葫芦笙的特色
傈僳族葫芦笙规则长短不一,最长的一般在一尺五左右,最短的约五、六寸。葫芦笙有戴帽或不戴帽的之分。戴帽的音色饱满、圆润,不戴帽的音色清晰、明亮。戴帽不戴帽可根据吹奏者的兴趣而定。此外,傈僳族葫芦笙还有大小调之分。大调多为徵调音阶,小调多为羽调音阶。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优美动听,有为舞蹈伴奏的和独奏的。曲调多为两个声部,第一声部为旋律,第二声部常为五度、八度和音。旋律声部有的轻快活跃而富有生活表现力,有的旋律清晰而明亮,和音往往出现在弱拍而使拍子规律反之,这样节奏就更为突出,听起来明朗,特别便于稳健舞蹈节奏。
葫芦笙的吹奏要靠送气和用有效手指(部分手指和手掌用来把持乐器)按动对应位置的奏音孔来实现,如果不用手指封闭这些孔,无论如何送气都不会使葫芦笙发出声响,这种共振现象的运用是该种乐器的基本发音控制原理,为使旋律更婉转,如遇到有颤音时,靠右拇指快速按动乐管背端来实现。
千百年来,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和嘎且且撒勒舞一样,已成为他们民族中男婚女嫁活动和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这充分展示了傈僳人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庆丰收、庆传统节日时的喜悦。
曲目类别简介
葫芦笙曲可按定调方式分为以简谱“5”为主调的“意白”曲系和以“6”为主调的“意贼”曲系。
吹奏“意白”曲系要打开定调孔,五管笙共有5、6、1、2、3、5六音,七管笙依次递增6、1两音;吹奏“意贼”曲系要封闭定调孔,五管笙共有5、6、1、2、3、5、6七音,七管笙递增1、2两音。
葫芦笙乐曲都是该地大家自娱舞“刮七”的领舞音乐,按照舞蹈的步法去理解,其乐句结构有4/4、3/4、2/4、6/4等种类型,各种乐句结构在具体运用时要相互穿插使用,所有2/4笙曲都要结合当时舞蹈的步伐分类来吹奏,比如:“刮迟”类有4/4和3/4相连运用的,有4/4和2/4相连运用的;“刮延”类有4/4和3/4、4/4和2/4、4/4和6/4分别相连或混合使用的。
现存的曲牌名称及大概音乐内容
1、《大蛮调》(《时同刮延》),是乐句变化最丰富、乐段最长的曲牌曲,旋律优美,吹奏难度相对高。
2、《念杂四微迟》表现鸟鸣花香的情趣。
3、《念杂已皆多》,表现乌鸦喝水时俯首和昂头之间的情状。
4、《赶街调》,表现乡间赶集时人群热闹喧哗的情景。
5、《延迟调》,表现傈僳族妇女纺麻织布的劳作情景。
6、《腊个腊色》,表现傈僳族猎人猎虎杀狼的情怀。杂曲都是没有固定的散句,散段的联奏,只要乐句结构适合当时舞步就可以联奏领舞。
现状队伍和主要骨干代表人物简介
老群山地区葫芦笙舞乐艺术的原生态存活还相当普遍,黎明傈僳族乡的发展形势尤其良好,是乡内各种规格的节庆、会议、接待等重大活动以及民间喜庆,丧葬、聚会等家庭、家族主题活动的夜间歌舞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文娱形式。乡内黎明、黎光、美乐、堆美、金庄五个村委会范围内都有组织篝火打跳的民间传统习俗,所以葫芦笙曲的民间运用率最高,所有上述村委会都有民间奏笙领舞艺人队伍,其中黎明村委会的艺人最多、最活跃。
黎明村委会有18人较成熟的奏笙艺人,其中王丽别村(芦笙村)有六个艺人;黎光村委会有6人,美乐村委会有11人,堆美村委会有4人,金社村委会有2人,其他村委会共有4人。全乡共有48人骨干艺人能到位地吹奏葫芦笙并领舞。
在众多的骨干艺人中,芦笙村的丁树才被新闻媒体称为“葫芦笙王”,是全乡元老级的重要代表人物,精通乐器制作(含琴、笙)和全部主要传统乐器的演奏,熟悉现存的所有曲牌,其影响遍及全乡,授艺人数多达十余人,德高望重,但年事已高(81)岁,体弱多病,不能够正常从事他热爱了一生的葫芦笙艺术。丁树才培养起来的王永刚、丁国仁、丁学科、徐丽刚等衣钵传人深得真传,新一代芦笙村艺人正在全面发展。
其中王永刚是丁树才的外孙,已全面继承了丁树才的乐器制作和演奏技艺,且有自己的发展,他的文艺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奏笙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且在演唱傈僳族传统民歌和山歌杂调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全面的声乐能力,成长为最受欢迎的民族民问艺人。阿石才是黎明乡培养同来的傈僳族着名艺人和歌手,1999年至2003年在乡文化站当临时工站员,2003年底应丽江东巴谷原生态民族风情园之聘,他的从艺是专业性的,民间影响广泛,先后出版发行了录音盒带《阿石才葫芦笙舞曲选萃》和VCD光盘《黎明傈僳族歌舞打跳》一、二集。在新闻媒体上,阿石才的专题或综合报道很多,省级以下的电视台经常性地有他的相关报道,从2000年到2006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3、7、12、频道播出了他的专题报道,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受越南、缅甸、泰国傈僳族界邀请前往三国演出。阿石才为傈僳族文化的宣传和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突出的贡献。
对葫芦笙舞乐的综合评价
1、黎明乡傈僳族是老君山地区傈僳族传统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美乐河流域和镇兰河流域是乡内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风光神美,山川绝秀,孕育和繁衍了具有显着地方色彩和浓郁民族气息的丰富傈僳族文化。以葫芦笙舞乐为代表的傈僳族器乐曲是该区域原生态文化宝库中最有文化价值的珍贵遗产。
2、葫芦笙舞乐有完整的曲系,曲目类别和丰富的杂曲、散段、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较全面的传承,保持了很高的原生态风貌,音乐形式具有古朴厚着的原始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情调欢快积极,能充分地体现傈僳族乐观豁达、淳朴宽厚的民族性精神风貌。
3、这种舞乐存活兴盛于着名的老群山景区黎明丹霞胜境,是与卓越的自然景观相辉映的众多人文景观中最绚丽的闪光点,是葫芦笙和与之并存的四弦琴“七本”二弦琴“吉自”以及民间流行不衰的系列声乐使这片天地充满灵气和永不磨灭的文化魅力,使这里成为世人眼中“天人合一,静谧详和”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域。
4、葫芦笙舞乐是真正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各种年龄段的传承人,队伍强大、发展良好,因此,这种舞乐没有严重的濒危现象,但是必须加以切实保护,因为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传承过程中的原生态程度不断受到一些外来因素干扰,部分曲牌演奏后继无人,而新一代传承人多数习惯于杂曲,散段的联奏,长此下去,舞乐特质和地方特色会被削弱和逐步丧失。
5、葫芦笙舞乐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被世人称为没有污染的天籁之音,不仅本土群众非常喜爱,而且外乡外地外省乃至许多国际友人也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在葫芦笙艺术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代表人物,成为有分量的文化名人。
6、由于葫芦笙舞乐的杰出内在价值,面对旅游开发中文化供求关系的相应增强,意味着对它的开发利用,认为有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但一定要注意对其内在特质原生态的保护,特别要对相关艺人给予切合实际的关怀和爱护,在开发过程中不宜进行不恰当的虚假,变质的外包装。
保护措施和规划
1、已经整理出版发行了相关录音盒带和VCD光盘两套,把骨干队伍造册登记,主要骨干已建立相应文字档案,努力为代表人物申报省级文化传承人称号。
2、相关的保护规划。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葫芦笙,是彝、拉祜、佤、僳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 称布若、昂。拉祜语称若、若果筚。佤语称拜、拜桂、恩拜因 、唔变。僳僳语称玛纽、阿普筚。哈尼语称拉结、报扎。纳西语称妞篾、贝批又。流行于云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 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葫芦笙舞乐是 傈傈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不分,是傈傈族最重要的传统器乐形式,也是傈傈族大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刮七七”则是该舞蹈的领舞乐器。随着历史的发展,傈傈族也改编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傈僳族葫芦笙舞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历史渊源及传说
据对一些曲目的比较分析,认为葫芦笙曲是傈僳族较传统的原生态音乐。与苗族葫芦笙曲比较,以《大蛮调》为例,苗族大量使用了半音,而傈僳族则全部是五音乐调(全音),至于古代黄管共鸣现象的发现怎么样影响了苗族和傈僳族,进而使各自的葫芦笙音乐的以起源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明显,苗族(丽江范围)葫芦笙和傈僳族葫芦笙的许多曲目的主旋律和基本乐句有许多地方是相似或一致的。
从葫芦笙音乐发展的总体布局上看,以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和丽江市永、华、宁三县以及玉龙县在内的东部傈僳族主要擅长葫芦笙的使用,而怒江等西部则擅长四弦“七本”。黎明和老君山地区处于中心地段,两件主乐器都有较完全的存活和发展,而且葫芦笙器乐已发展为成熟的音乐形式。
传说葫芦笙是傈僳族民间智多星“托拉哥然”的灵性凝聚而成。托拉哥然四处漂泊,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喜欢猜谜语,出谜语与人斗智取乐,也喜欢搞恶作剧捉弄别人,有时也耍点小聪明占点小便宜,但从来不害人。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寨,走进一户农家,只看见两个小男孩在院子里玩耍,便向他们寒暄,想向着家人蹭点饭吃,他已经三天三夜没吃过一顿饱饭了。他问“你爸你妈去哪里了?”大孩子说:“我爸没有眼,去找眼了,我妈没有杆,去找杆了。”他出过那么多谜语,考倒了那么多聪明人,但想半天不知这娃子说的什么,非常羞愧,他左看右看,见房子旁边有一个水塘,便又问俩小孩:“这水塘深不深哪?”小孩说:“鸡进去只到胸脯,牛进去就看不到角。”托拉哥然又一次被难住了,他饥肠辘辘,但无计可施,无奈地坐在院子边上。过了很久,小孩的父母相继回来了。父亲背回一篮松明,母亲背回一篮芋头花杆(傈僳族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托拉哥然恍然大悟,傈僳话中“眼睛”与“眼子”发音完全相同,松明子是用来点火照明的。所以说父亲是去找“眼睛”,而不是去找什么“眼睛”,而母亲背回的“杆杆”是傈僳族农户最常见的蔬菜。自以为聪明机巧的托拉哥然懊恼不已,羞愧难当,他也不敢提吃饭的话头,灰溜溜地离开了这家。
他越想越气,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趁这家人不注意,在那个水塘旁边的一丛空心竹里自缢而死,他自缢前曾念了咒语,说每当风吹过,竹丛里便会发出奇妙是声响。
果然,每逢微风吹过,竹丛里妙音迭起,如泣如诉,如语如歌。后来那个农家男子所取竹管,按手指的长短变化把它们安装在一个单瓢葫芦上。一吹气果然悦耳动听。再后来,经过傈僳族乐舞师们不断改进,仿效鸟鸣兽啸演绎成曲,繁衍出浩浩“七十二调”葫芦笙舞乐。
从这个较为简约的传说中,可以窥见傈僳族运用葫芦笙吹奏舞乐由来已久的一个民间传说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应漫长的年代,老君山傈僳族聚居村寨葫芦笙艺术很普及,是当地群众自娱舞“刮七”的首选伴舞音乐。黎明傈僳族乡的黎明、黎光、美乐堆美、金庄等村委会在内的片区,葫芦笙音乐无从曲牌,保留存活程度奏乐能手数量看,还是从大众参与的数量和原生态程度看,都是在老君山地区葫芦笙艺术最集中,最发达的区域。笙舞和打跳是该地区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色
1、有相应的专用该乐器演奏的曲牌、曲系和杂曲、散曲、形成了独立的器乐体系和类型。
2、音色独特,有很强的听觉穿透力和情绪感染力,旋律优美。乐调古朴、厚重。
3、葫芦笙曲均为傈僳族大众自娱舞“刮七”的伴奏乐,是这种舞蹈的首选器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富于煸情性,深受大众喜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4、有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的传承人,音乐存活较好,能保持原生态的沿革。
5、具有很显明地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以上就是关于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和葫芦笙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