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来回穿梭、挖掘机轰鸣、焊花飞溅……2月17日上午,记者置身绵阳市盐亭县巨龙镇上月圆社区6组火热的建设现场。这里是盐亭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施工一线,每天有200多台机械、1000余名工人现场作业,推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现正进行恒温室改造、部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年底将全面投产。”盐亭县农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洪灿说。
四川是世界蚕丝业发祥地之一,而盐亭县素有“嫘祖故里”“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美誉。从全省来看,桑蚕产业依旧面临着原料紧俏、精深加工薄弱等挑战;从盐亭来看,当地嫘祖文化底蕴深厚、群众种桑养蚕传统悠久,但面临着“有文化无产业”的尴尬现实。
去年,总投资28亿元的盐亭县桑蚕茧丝绸智能化全产业链项目落地,为盐亭乃至全蚕桑产业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该项目有何特别之处?左边是饲料加工车间、右边是缫丝车间、侧前方是织绸车间,潘洪灿带领记者登上园区制高点俯瞰园区全貌,“这7栋智能化饲育车间,涵盖一只蚕从蚕种到结茧的一生。”他指着记者身后正在进行室内恒温改造的建筑说。
与传统的人工喂养模式相比,该项目更注重智能化、标准化、自动化。比如,项目将引进智能机器人搬运蚕盘等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投入。潘洪灿告诉记者,园区整体项目可实现一年四季全天候养蚕采茧,全年可产鲜茧9000吨。
在桑树栽种、缫丝、加工等桑蚕产业各环节,该项目也可圈可点。“每亩桑园产1500公斤以上鲜桑叶,为群众增收4000余元。”盐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仕通介绍,县里已发动高渠、富驿、西陵镇等乡镇群众栽种桑树,既解决养蚕原料也开辟增收渠道。此外,该项目也引入了全新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以玉米粉、豆粕、桑叶粉合成饲料丰富蚕的“口粮”来源。
盐亭县政协主席、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负责人衡洪志告诉记者,项目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缫丝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生丝质量和丝绸品质得到提升,促进了盐亭桑蚕新质生产。产自“嫘祖故里”的优质生丝,将有效缓解省内蚕桑产业原料供给压力。
除提供生丝外,盐亭也将在三产融合端发力。与盐亭合作的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赢家集团、朗姿、玛丝菲尔等知名服装(家纺)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该企业负责人林金伟表示,项目将采用先进丝绸技术生产服装、被子、丝巾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园区入口处,当地还修建了1000余平方米的蚕桑丝绸科技创新馆,涵盖蚕桑肇始、丝路启航、丝路繁盛等内容,为今后开展农文旅研学打基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桑蚕产业撑起了盐亭工业总产值“半边天”。未来,项目或对盐亭县、四川省桑蚕产业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衡洪志认为,盐亭县将借助该项目夯实“嫘祖故里”文化根基,更期待着抢抓当前丝绸行情黄金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三级调研员谢忠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黄盖群,均比较关注项目进度。“其引进的先进技术和新设备,未来或将助力四川桑蚕产业破局技术关、产能关。”谢忠良说。“项目未来可有效解决养蚕季节性、桑叶原料短缺等问题,实现养蚕农业向工业化转型。”黄盖群持乐观态度。
期待着全面投产的项目,与资阳、南充、广安等地企业携手推动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叫响、擦亮“川字号”蚕桑产业品牌,助力老牌蚕桑产业大省四川“破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