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棉花春播季!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优质棉花产区,总产占全国九成以上。但你可知新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棉花的呢?
新疆的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也大,具有得天独厚的棉花种植条件。在新疆,无论是棉制品的传入、使用,还是棉花的栽培,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也得到了考古出土文物的证明,而棉花的种植要从汉晋时期的棉籽说起。
最早来到新疆的是草棉,它们植株矮小,棉铃成熟时,开口也小,但是,它们耐高温、干旱和盐碱,适应新疆的气候。
考古发现,汉晋时期,棉花种子就陆续落户新疆。在尉犁县营盘墓地,一座汉晋墓葬考古发现附有棉铃壳的籽棉,经研究人员鉴定是草棉的种子,与此同时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考古发现晋代炭化草棉棉籽。这些发现说明,汉晋时期人们不仅在使用棉织品,而且开始种植草棉,不过,因为采摘和初加工比较复杂,之后,草棉历经漫长的种植传播。到了元代,依旧止步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南北朝时期,草棉种植和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棉织品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自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棉纺织品数量众多。
唐代,是草棉在新疆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吐鲁番考古发现的为数众多的棉织品和《新唐书》记载:西州出产的“贡物”中,亦有“毯布”叠布来看,当时,吐鲁番的植棉和棉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座唐代遗址考古,人们不仅发现了棉布、蓝白织花(纬线显花)棉织品,另外发现用来织布用的垂直式织机,说明这里的棉纺织业也有了一定发展。
到了19世纪,陆地棉(细绒棉)、海岛棉(长绒棉)陆续进入新疆,陆地棉产量高、适应性广,海岛棉品质优良、纤维柔长。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新疆棉花种植、棉纺织业迅速发展,陆地棉和海岛棉经科研工作者杂交选育,品种不断优化改良。如今,新疆已经成为国内良种棉和长绒棉的重要产地,还利用高科技生产出天然彩色棉。进入21世纪,新疆棉花生产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创制一批优异种质资源,攻克多环节关键技术难题,棉花种植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而说到棉籽育种,就不得不提到“太空育种”。2022年11月29日,新疆的棉花种子搭载神舟十五号飞船飞上太空。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太空棉花育种,新疆培育的棉种不能缺席。
遨游过太空的种子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从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同工酶、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以搭载棉种后代的群体和以搭载棉种变异的单株。太空育种已经成为种业科技创新的一条新路径,通过广大育种科研工作者锲而不舍地研究,棉花太空育种必将为新疆棉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