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属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是“中国蚕桑之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积淀,将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截至2025年,全县桑园面积已稳定在22.16万亩,产茧1.25万吨,蚕农售茧收入6.74亿元,综合产值达29.16亿元,培育省四级星园区1个,综合实力位列全省前三。通过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生富足、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
“双轮驱动”推动了蚕桑产业的全面升级:珙县蚕桑产业以"绿色转型+智慧治理"双轮驱动,推动了蚕桑产业体系的全面升级。通过推广桑园水肥一体化、桑枝食用菌一体化项目和建设种养循环园区,打造“桑—猪—菌”生态链,实现资源全利用。同时,依托智慧蚕桑·蚕茧丝绸一体化综合管理系统,从蚕农档案建立到茧款支付全程透明可追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这种"生态为基、科技赋能"的发展路径,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益,更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共进的新路子。
蚕桑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蚕桑产业成为连接珙县各民族的文化纽带,不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珙县蚕桑产业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在蚕桑文旅项目中融入苗族刺绣、芦笙表演等元素,打造蚕桑文化节、研学体验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共赏桑田美景、共习养蚕技艺,传承了南丝路历史与僰人文化。
珙县蚕桑产业的崛起,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通过全产业链共建、技能共享、文化共融,各族群众在桑蚕产业中携手共进,以“桑叶”孕育致富希望,用“蚕丝”编织民族团结的纽带,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