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美股市场迎来一场“中概股风暴”。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单日暴跌超7%,京东、阿里巴巴股价一度跌近10%,哔哩哔哩更惨烈下挫11%。这场突如其来的暴跌不仅刷新了年内中概股跌幅纪录,更让投资者直呼“跌麻了”。这场风暴背后,究竟是政策黑天鹅,还是市场信心崩盘?
一、暴跌现场:科技巨头集体“跳水”,市场一片哀鸿
4月4日美股盘前,中概股已现颓势:阿里、拼多多跌超8%,京东跌逾7%。开盘后恐慌加剧,截至收盘,哔哩哔哩重挫11%,京东、阿里跌幅逼近10%,百度、贝壳、小鹏汽车等超20只中概股跌超6%。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暴跌并非孤立事件。此前一日(4月3日),港股已提前释放信号:恒生科技指数大跌3.11%,阿里、京东港股双双跌超5%。美股与港股联动下跌,凸显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资产的短期悲观预期。
二、三大导火索:关税、政策与业绩“三连击”
1. 特朗普关税“回马枪”:出口链企业首当其冲
4月初,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华加征关税政策落地,涉及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苹果概念股、港口海运股应声大跌,市场担忧依赖出口的中概企业将面临成本激增和订单萎缩的双重压力。
2. 国内监管“紧箍咒”再念?市场风声鹤唳
尽管暂无官方新政出台,但投资者对互联网反垄断、数据安全等潜在政策风险的担忧再度升温。尤其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因涉及消费数据和平台经济,成为情绪宣泄的“重灾区”。
3. 业绩期临近:资金避险情绪升温
4月正值港股、美股财报密集披露期。机构普遍预测,受经济复苏放缓影响,部分中概股一季度盈利或不及预期。资金提前撤离高估值科技股,转向水务、煤炭等防御性板块。
三、市场博弈:回购VS抛售,谁在抄底?
面对暴跌,企业试图“自救”。阿里宣布一季度斥资6亿美元回购5100万股,京东、腾讯也启动大规模回购计划。然而,机构投资者却选择“用脚投票”:数据显示,海外基金近期持续减持中概股,转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散户情绪同样分裂:部分投资者认为“超跌即机会”,在社交平台喊出“闭眼加仓”;另一派则悲观断言:“中概股黄金时代已终结”。
四、专家观点:短期震荡难免,长期价值可期
渣打银行分析认为,中概股短期受情绪面压制,但若美联储下半年启动降息,叠加国内经济数据回暖,估值有望修复。
中金公司则强调,中概股长期逻辑未变——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仍在,当前下跌或是“黄金坑”。
五、未来展望:4月成关键窗口,两大信号定生死
政策风向标:若国内出台稳增长措施(如消费补贴、平台经济扶持),市场信心或快速反弹。
业绩验金石:财报数据将验证企业真实成色,业绩超预期的个股有望率先突围。
结语
这场暴跌既是危机,也是试金石。当潮水退去,真正具备技术壁垒与盈利韧性的企业终将浮出水面。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盲目跟风杀跌,不如冷静甄别:你眼中的“垃圾股”,或许是别人等待已久的“错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