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暖传古韵,非遗瑰宝绽新辉。在岭南大地的文化星空中,广府乞巧的浪漫情思仍在珠江两岸流转,香云纱织造技艺以寸缕寸金的华彩续写丝绸传奇,客家山歌悠扬的曲调穿越围屋土楼回荡着《诗经》遗响……为保护好这些承载着先民们优秀智慧与精湛技艺的文化瑰宝,广东检察机关持续以法治之力,协同多方力量共同守护,不仅让散落民间的文化珍宝重焕生机,更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守住乡魂留住根。
香云纱以“软黄金”之名享誉世界,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作为香云纱核心产区,完整保留了“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古法工艺。然而,这一传承千年的技艺却一度陷入侵权泥潭。部分商家以化纤面料冒充香云纱坯绸桑蚕丝,甚至用化学染料仿制薯莨色,严重损害了这一地理标志声誉。2024年5月,佛山市检察院接到举报后,联动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查处假冒产品130件,罚款14万余元,震慑了违法行为。
治标更要治本。检察机关深入晒莨场、染整工厂调研后发现,香云纱面临原料短缺、传承断代、环保政策模糊等深层难题。“制作一匹香云纱需消耗大量薯莨,但本地薯莨种植面积逐年萎缩;晒莨需占用大面积草地,土地审批缺少明确政策支持。”一位传承人无奈表示,该非遗项目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代危机。
2024年10月,佛山市检察院组织13家行政机关召开府检共商会,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会指导。会上,各方在非遗保护、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达成共识,明确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路径。
如今,香云纱鉴定标准逐步完善,产品溯源系统上线,消费者扫码即可查验真伪。顺德区伦教街道专门建立了“香云纱文化产业园”,集生产、展示、研学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法治护航让千年技艺有了新舞台。”一位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