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公司一季报“预喜”成绩单频传。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初步统计,截至4月9日晚间,75家沪市上市公司对外披露2025年一季度业绩(含预告、快报),71家预喜,预喜比例接近95%,其中,预增62家、扭亏9家。多数发布业绩预喜公告的上市公司交出了亮眼的“开年成绩单”,超四成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将同比翻倍,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相关上市公司表现出较为强劲的业绩增长态势。天风证券研报显示,在政策推动与市场自身发展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正稳步提升,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基石角色。
政策助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高质量发展是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同时,上市公司也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和“基本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24年,新“国九条”重磅出台,其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明显优化,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同时强调“投融资结构趋于合理,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提高”,并压实地方政府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的责任。这一系列政策导向,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今年,上交所又制定完成新一轮《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进一步扩大在主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经营业绩、科技创新、回报投资者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表现优异的上市公司群体。
在政策引导下,近年来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均稳步迈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沪深北上市公司共有5405家,其中沪市2278家、深市2862家、北交所265家,总市值达到87.8万亿元,较新“国九条”出台前的2024年3月上升超过1万亿元。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随着“科创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效果持续显现,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将进一步释放,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群体筑牢根基。
财务指标彰显韧性与潜力
财务数据是彰显韧性与潜力的最佳注脚。沪市主板公司中,北方稀土预计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2500万元至43500万元,同比增加716.49%至735.70%;中国动力预计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0000万元至45000万元,同比增加240.48%至410.73%。同时,沪市公司小商品城已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31.61亿元,同比增长17.93%,归母净利润8.03亿元,同比增长12.66%。
沪市科创板公司已有1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7家预增,3家扭亏为盈。从行业角度看,半导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居多,同时也包括新材料、医药企业。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尽管从短期来看,部分财务指标因复杂的市场环境等因素有所承压,但从长期视角分析,上市公司在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投资者回报机制完善等方面的成效正逐步显现。
在偿债能力方面,Wind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及2024年末,沪市主板上市企业的平均流动比率分别为2.25倍、2.14倍和2.23倍;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平均流动比率则分别为3.11倍、4.86倍和4.64倍。这表明,企业在债务偿还方面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韧性。
在运营能力方面,部分企业展现出良好的存货管理水平,例如,一些沪市主板企业的存货周转率稳定且略有上升,但受到疫情等因素冲击,主板和科创板企业在流动资产周转率方面存在一定下滑,后续提升空间较大。
在盈利能力和成长性方面,科创板企业凭借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增长态势和巨大的成长潜力;主板企业依靠成熟的市场地位与完善的业务布局,维持稳定的盈利和增长趋势。
这些财务指标综合反映出,上市公司整体财务健康程度在不断改善,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非财务指标全面向好
天风证券研报还从公司治理能力、研发强度、主营业务结构分布、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以及出海规模占比等多维度非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综合质量水平进行判断。
在公司治理方面,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达到64.87,再创历年新高,较2023年提高0.11。
研发强度持续保持高位。202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7500亿元,同比增长15.1%,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整体研发强度达2.1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科技含量高,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研发投入,以稳固技术或产品优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证监会主席吴清透露,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超过九成,目前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已超过四成。
海外收入占比也在不断提升。202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实现海外业务收入占比10.98%,较以往提升1.39个百分点。从“新三样”到生物医药、电子等多行业,上市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业链出海转变,不断升级产业竞争模式,在海外市场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随着“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IPO上市、信息披露、并购重组到市值管理等多方面制度将持续健全,ESG评价也将受到更多上市公司的重视。整体而言,2025年“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主线日益清晰,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有望迎来新一轮政策支持,进而推动其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双提升,为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