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台(套)国产光腔锁频仪、首个吉瓦时级新型储能安全监测平台、世界首套T/K/Y管节点智能焊接装备……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多个首台、首套装备纷纷亮相。业内专家表示,在高端装备领域,首台、首套产品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技术突破与产业创新。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吉瓦时级新型储能安全监测平台正式亮相,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数字化水平取得实质性突破。
创新突破的高端装备不仅有监测安全的“智慧眼”,还有被喻为“钢铁裁缝”的“智慧手”。由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连勇教授团队和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世界首套T/K/Y管节点智能焊接装备即将交付工程应用,标志着海上油气平台搭建进入“装配式”智能时代。
我国高端装备行业还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相关项目首台(套)屏蔽泵已于日前顺利完工,标志着我国首次成功研制出口欧洲的高端屏蔽泵。
为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我国高端装备正在加强相关技术储备。日前,在长沙全球量子研发中心启动仪式上,首台(套)国产光腔锁频仪亮相。作为量子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础工具,此次发布的光腔锁频仪能够满足科研、医疗、通信等领域对高精度激光的需求,标志着我国在精密激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助推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专家表示,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应用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解决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是科技创新部署的主要方向。”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说,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目的是为了提高价值链水平,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多个首台、首套装备密集亮相,表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链主企业牵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围绕“卡脖子”“短板”问题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在重点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了突破。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创新联结日益紧密,共同推动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提高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当前,我国关于首台(套)装备技术创新已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机制,包括定期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明确支持领域和产品范围,并与财政、金融等政策协同,支持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等。
朱明皓等业内专家建议,围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应聚焦制造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动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建设,激活新型技术改造的创新活动属性,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策源地;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深化高校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调整高校考核机制,加大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考核比重,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围绕企业需求培养新型人才。(记者 吴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