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皮弄的炊烟未散,国际T台的聚光灯已亮起。160年前,绍兴匠人在城墙根搭起的茅草屋,如今已成长为年产值超170亿元的“中国皮草名城”。这里既有老匠人指尖的温度,又有智能裁剪的科技锋芒。当我们在国际秀场看到崇福皮草的光彩时,不要忘记——每一寸华美的皮毛背后,都是崇福几代人接力奔跑的产业长征。
“师傅,咱们真的要在这里安家吗?”年纪最小的徒弟望着四周荒凉的景象,语气中带着迟疑......
1865年,历经太平天国战乱硝烟散尽的崇福镇迎来了三位特殊的“新移民”,绍兴籍硝皮师傅老陈带着两位徒弟,在西南城墙根搭起了三间茅草屋。他们不会想到,这简陋的作坊在百年后崛起一个“中国皮草名城”。
68岁的徐国强至今记得,父亲的师傅单来友对父亲说:“当年整条小弄堂都飘着皮子的味道。”随着孙、费、单等家族迁入,这条绍兴硝皮师傅聚居的城墙下的空地,有了“硝皮弄”的名称。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条百米小巷已聚集30家作坊,硝皮工人在作坊从清晨忙到深夜,裘皮源源不断供应上海。
建国初期,上海裘皮市场的冲击让崇福硝皮业举步维艰,在1950年秋天发生了重大转折。90多岁皮毛厂工人张元甫回忆道:“上海的朝鲜战场的军需订单成了救命稻草。匠人们连夜赶制的羊毛军靴,更让濒死的产业重焕生机。”与此同时,年轻的硝皮师傅向政府借款,将湖羊皮加工后经上海出口,开创“生产自救”新模式。军需与外贸的双轮驱动,为崇福皮草埋下了国际化基因。
1956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至今被老匠人们津津乐道。“嘉兴畜产品公司想让我们整体搬迁去嘉兴办厂,全镇匠人硬是扛住了!”时任合作社领导孔五四、张元甫等的坚持,保住了产业根基。1960年,全国第二家国营皮毛厂在崇福诞生,崇福正式登上中国裘皮产业的历史舞台。
裘皮产业重要历史节点事件
70年代当“猛虎下山”图案的工艺裘皮毯惊艳广交会,崇福皮草服饰远销日韩,崇福镇不断刷新纪录,全国13省考察团认定其工艺全国领先,电动缝纫机等设备率先引进,香港客商带着现钞在厂门口排队等货。
1997年国营厂倒闭的尘埃尚未落定,民营资本已掀起新浪潮。2001年200亩皮毛市场拔地而起,2002年皮毛市场开始营业,为加快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焦距度,形成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145亩的皮草工业园。2003年桐乡市崇福镇皮毛协会成立。2005年“中国皮草名镇”的金字招牌,印证了这场涅槃重生。
走进新世纪,崇福皮草开启“三级跳”:2007年市场成交额突破33亿元,2010年产业总值达88.3亿元问鼎全国。2013年“中国皮草名镇”更名升级为“中国皮草名城”,“崇福皮草”被评为浙江省区域名牌。近年来,当中辉皮草建成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当四川大学研究院落地,当与芬兰世家皮草启动“极光计划”,传统匠艺与数字科技在此水乳交融。
从朝鲜战场军靴的一针一线,到国际时尚T台的华美成衣,崇福镇的皮草匠人们用百年的坚守,诠释着“匠心永恒”的真谛。在崇福,老匠人手中的硝皮刀与年轻设计师的智能画板交相辉映,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碰撞出新的火花。
如今的崇福皮草产业,已从单纯的原料加工转向时尚设计领域。老师傅们传承着祖辈的硝制技艺,年轻一代则将皮草与丝绸、羊绒等材质创新融合,打造符合现代审美的轻奢服饰,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们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正是这份对匠心的坚守,让崇福皮草在产业中找到了新方向——用匠心打磨每一件作品,让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