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在举行,展馆面积扩至超36万平方米,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超百款新车型全球首发,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外媒报道说,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外国汽车制造商都渴望证明自己能与在电动汽车领域领先的中国企业并驾齐驱。全球车企纷至沓来,中国吸引力从何而来?
第一个关键词,开放。2018年,中国取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中国进一步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伴随中国开放的步伐,在中国优质营商环境、高素质劳动力、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等因素吸引下,大众、宝马、特斯拉等国际车企纷纷在华布局汽车生产。中国车企也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经风雨、强筋骨,不断激发潜力、壮大实力。如今,中国汽车行业格局更加多元,中外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上海车展期间,会场内外投资签约不断,今年还设置了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大批世界百强零部件供应商参展,共同发出“要牵手不要脱钩”“要搭桥不要筑墙”的声音。4月22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旗下品牌雷克萨斯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上海。很多国际车企和媒体感叹,在美国关税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为世界提供了稀缺的确定性。
第二个关键词,创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均首次突破1200万辆大关,不仅在量上迈上新台阶,在智能化、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实现质的飞跃。本届上海车展上,法新社记者发现,各大车企纷纷展示尖端技术和先进设计,“热闹的新闻发布会大力宣传快速充电、智能驾驶系统和个性化装饰等方面的进步”。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汽车制造商为世界汽车行业带来一场变革,“时尚的设计和最新的科技让购车者惊叹”。很多国际车企达成共识: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之源。
上海车展新意不断,背景板是中国汽车智能化技术的集中爆发。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销售占比已达57.3%。国产品牌智能化趋势加速,合资车企也持续加码电动化、智能化。“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转型的引领者。大众汽车集团正有力参与并推动这一进程。”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说,“凭借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我们全方位融入中国客户所处的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系统。”
第三个关键词,市场。从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到年销量节节攀升,中国拥有巨大的汽车市场规模与消费潜力。即便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盘依然稳固。这种规模优势是任何一家跨国车企都难以忽视的。与此同时,伴随中等收入群体扩容,购车需求正在向智能化、电动化、高端化方向演进。为了更好适应中国市场,外资企业从“走进中国”转向“融入中国”,通过本土化研发和生产,以中国市场需求为原点进行产品设计和平台架构。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说,在中国市场工作,是压力,更是动力;是竞争,更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期待。
“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的感慨,已从预言变为现实。中外车企“双向奔赴”、实现共赢的历程证明,开放合作才是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正确之道。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题:三个关键词读懂中国何以吸引全球车企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