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稳增长政策仍待出台经济的筑底企稳与国家此前实施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密不可分。9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回升是经济指标中的重大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规划所朱金周博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0%。虽然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然略微超过此前我们对前三季度工业经济增长的预测目标。2012年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环比增长0.79%。环比增速已经连续三个月呈现加大态势。这表明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5月份以来,我国及时采取的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已经取得成效。
随着稳增长政策企效,各方对四季度经济形势判断趋于乐观。“我认为四季度延续三季度,尤其是9月份筑底企稳或企稳温和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大。”盛来运说。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也表示:“尽管增长数据看起来并不十分乐观,但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已经显露出了企稳的迹象。尤其是5月份以来,中央政府批准了大约7万亿元的基础投资建设项目。我们相信这些项目将在中国的权力交接完成后进一步加速建设。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数个季度,中国经济将出现较为温和的回升。”
不过也应该看到,当前经济筑底企稳的基础仍不牢固,需要进一步出台稳增长政策。仍以工业为例。朱金周介绍说,虽然工业经济总体上缓中趋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速仍然处于过冷区间。发电量、钢材等主要产品产量大多趋冷甚至过冷。二是工业企业效益改善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597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7月份加大0.4个百分点。在外需低迷、去库存化、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以及钢铁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下,工业企业效益要取得实质性改善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获得更多关注。各地虽然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但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支柱产业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总体来看,受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工业经济缓中趋稳的基础并不很牢固,实现年度工业发展目标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在政策取向上,需要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并举,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也要防止地方政府的政策过度宽松。”朱金周说。
建议扩投资与改革相结合内需的情况也不完全乐观。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9月份物价持续处于低位,进口增幅只相当于三季度同比增幅的一半,出口却基本与三季度一致,说明总体需求仍疲软。
国家发改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短期的稳增长政策还需要适当扩大公共投资。比如还需要继续投资高速铁路等铁公机项目。另外还需要适度放松货币,激活民间投资,出台促进消费的政策,用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手段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及稳定拓展外需。
不过这些短期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用可能不大。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四大挑战,包括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农村劳动力不再充裕、人口红利开始消失、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投资作为一剂猛药,只能给正在下行的经济托底,让它不要下滑得太快、幅度太大,但对中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趋势性转变无能为力。“虽然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反弹,但是也许明年年初就会再掉下去。”
这就需要在中长期通过改革增加经济发展的潜力。在日前由清华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