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购买包装“花哨”的进口食品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但是那些网购或是通过小店家代购的洋食品,包装盒上一个汉字都没有。对于这些产品信息不明的进口食品,购买食用还是应当谨慎。
饼干包装没一句中文
“女儿喜欢吃的一款韩国饼干,包装袋上一句中文都没有,买家对产地、保质期等信息一无所知,给孩子吃时心里还真有点不安。”前天上午,市区锦绣天第园业主陈女士致电本报,反映目前一些进口食品很流行,但是很多食品包装袋上却都是洋文,让人消费时觉得没有保障。
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和老公不在市区工作,平时女儿一直住在外婆家,由父母帮助照料。上周末回家时,发现外婆给女儿买了一种韩国产的饼干,女儿很喜欢吃。但是自己拿过来一看,却发现饼干包装袋上没有一句中文。“孩子外婆说这种饼干是邻居给的,后来女儿喜欢吃,便请这位邻居帮忙上网代购,已经吃完几盒了,没有什么问题。”可陈女士心里有些犯嘀咕,毕竟包装袋上的韩文谁都看不懂,是不是正规厂家出产、有没有过保质期等,自己心里也没底。
陈女士说,她知道小区附近有店家可以帮忙代购进口食品,也在网上搜到几家专营韩国饼干的网店,可是对于其中那些没有办法辨别来路的进口食品,到底能否购买呢?对此,陈女士感到有些困惑。
不少市民理解有误区
对于陈女士这样的困惑,记者就此走访了一些店家和市民。在市区的几家大型综合性超市,记者都发现了进口食品的身影,其中以酒、咖啡等饮品和巧克力、饼干等零食为主。这些产品在包装袋上,除了原有的外文说明,大多标注了中文标签,商品的相关信息均一目了然。
市区建军东路上一家超市负责人姜女士对记者说,他们店铺以前也卖过进口食品,确实常有顾客上门询问,“主要是一些小女生,想买那些电视剧上常看到的外国食品。”姜女士说,街头小超市很少经营这类产品,一般只有大型超市或专做进口食品生意的店铺,才会卖这些。“大型超市一般都有正规的货源,小型的代购店基本就是店主各显神通了,产品质量也有可能会参差不齐。”
姜女士告诉记者,根据规定进口食品都需要加注中文标签,但有一些顾客对此却有错误的理解,“在有些顾客看来,包装上一个汉字都没有的食品,才是正宗的进口食品。要是看到了中文标签,他们反倒认为产品不正宗,不愿意购买。”姜女士表示,其实就像电子产品中的“行货”与“水货”一样,加了中文标签,只能说明进货渠道更为规范。
购买此类食品应谨慎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食品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如果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说明书,或是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进口食品,一律不得进口。
“有些经营国外食品的店家,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是哪里产的,产品在国外有没有经过审核、有没有过期这些信息也是一问三不知,甚至有不少人也是通过中间渠道从别人处代购的,产品的质量根本没有保障。”姜女士建议,网络代购店或是小区周边小型商店代购的进口食品,市民在购买时应当多留个心眼,这种食品来路不明,并且食用后如果身体出现不适,维权也较为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