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战略发展失误导致市场结构性疲软
五金工具行业在发展战略上的第二项重大失误,是对科技革命和国际制造业的大改造、大提高的浪潮反应迟钝。没有抓住契机,及时相应提升我国工具产品和服务的结构档次。
我国工具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外的差距,在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不是缩小而是加大了,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
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完成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逐渐步入了以开发信息、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或新经济时代,出现了一个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浪潮。
信息技术、自动技术、现代控制和管理技术,被迅速而广泛地采用,从而使机械产品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档次。
在这次重大变革中,机械工业对它的主要加工手段之一的工具产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要求。归纳起来,就是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专用化,即所谓三高一专。
这种要求,和工具行业传统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生产千篇一律的产品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
60年代初才开发推广的麻花钻四辊轧制新工艺,到80年代初,在发达国家全部被淘汰出局。
国外工具行业,为了赶上当代机械加工的发展要求,已下定决心,瞄准三高一专的新目标,彻底改变旧的发展模式,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智力投入。而此时,我们却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逐渐力不从心,退出舞台。
从这些发展和变化中,我们不难理解:停步不前的中国工具工业,和飞速发展的国外工具工业差距拉大,是必然的结果。
最近几年,业内人士经常抱怨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事实上是市场需求结构在调整,生产结构没有跟着调整,出现了结构性疲软。
这方面有数字为证:仅从1998-2000年的统计,进口刀具从每年4000多万美元增加到8000多万美元,可见在高科技产品领域,市场需求还是十分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