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背后的趋势是整个世界的互联网化,这一趋势要求信息以更为简单有效的方式从线下流向线上。从技术角度来看,二维码将被取代,难以取代的则是围绕“信息流动加速器”所形成的服务模式。
王鹏飞第一次发现微信里加入二维码功能时,心里竟然不禁轻松起来。本来,作为可能的竞争对手,微信给他的理应是压力。
2010年3月,他创办了北京灵动快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推广渠道,他宣称,截至今年9月,旗下产品“快拍二维码”扫码软件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而在今年4月,灵动快拍宣布获得达晨创投2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的发布会上,他对外宣传的数字还是1500万。
但不管这一数字的上升速度有多快,王鹏飞都无可避免地反复被人询问:“面对拥有2亿用户的微信,你怎么办?”
他如此解释自己对微信的微妙心理:此前他和同事讨论过腾讯涉足二维码市场的可能性,终于,微信做了,他倒有种心中大石落地的感觉;他认为二维码背后的商业模式繁多,腾讯不可能通吃,相反,微信的加入能扩大目前尚小的市场,培养用户对二维码的使用习惯,微信毁灭不了他的生存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觉得微信在二维码上的高调愈发证明着自己创业选择的正确性。
毫无疑问,以国内二维码市场的成熟度,它尚处起步阶段。情况比6年前要好一些,但很多人还未忘记,那次它在中国的强行起步,最终胎死腹中。
由此而带来的疑问是:6年前它因何而死?6年后它又为何而火?二维码只是一种信息流动的表现形式,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商业层面来看,二维码能负载的商业模式有哪些,以致王鹏飞相信自己能在微信的开疆拓土下大展宏图?它会是一个创业的好点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