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人类对rfid的探索才正式拉开了序幕。1964年,rf.harrington开始研究和rfid相关的电磁理论并于1964年发表了"theoryofloadedscatters".此时商业应用也逐渐出现,如sensormatic、checkpointsystems,knogo等公司开发出用于电子物品监控eas(electronicartidesurveillance)的应用。这种早期的商业应用被称之为1-比特标签系统,因为它只能检测被标识的目标是否存在,从而防止物体被偷窃。标签不能携带更大的存储容量,当有多个物体存在时,甚至无法区分出被标识物体的差别。
20世纪70年代,学者、公司和政府等都开始认识到rfid的巨大潜力,并进行积极研究。其中最早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由losalaimos科学实验室koelle、steven和freymal2于1975年发表的"shortrallgeradiotelemetryforelectronicidentfficatiousingmodulatedbackscatter".他们成功开发出了能够适用于特殊环境下传输距离可达5米的被动标签原型。
rfid发展史
20世纪80年代,更加完善的rfld应用开始涌现。世界各个国家对rfid的应用兴趣不尽相同,在美国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传输业和访问控制,在欧洲则是将短距离通信的rfid技术应用于动物监控。
rfid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也较快,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具有较为先进而且成熟的rfid系统。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小供应商也得在2006年底赶上rfid的末班车。通过采用rfid,沃尔玛预计每年可以节约83.5亿美元。欧洲最大的超市麦德龙也跟着宣布了类似的计划,他们在2006年初已经在德国最大的配送中心完成rfid阅读器和标签的安装工作。
美国为保护本土安全,于2002年1月由美国海关出台了以提升世界贸易中的全球海运货物集装箱运输这一重要环节的安全性为要旨的"集装箱安全协议(csi)".为使csi得到有效落实,华盛顿安全技术策略委员会推出了智能保安贸易路线(smartandsecuretradelines,sst)。sst其实是一个安全网络系统,可提供实时可视化管理、非正常开箱自动报警、从始发地到目的地全程追踪等功能。实施sst方案的货运公司在集装箱码头安装smartchain软件平台、运输安全系统软件和射频识别标签数据阅读器。这些数据阅读器可从安装在集装箱上的电子封条中获取数据,然后将信息实时传送到smartchain公用信息平台。当货柜受到损坏、运输线路变更或延迟等意外情况发生时,集装箱管理者可通过计算机、手机或pda迅速接收系统的自动报警,使集装箱的安全得到强有力保障,从而能够为货运公司提供与美国海关互联的自动化数据传输接口,增强安全防范以及提高出口货运的清关速度。货柜抵美后,通关、检验一路"绿灯",极大地缩减了货物周转时间,节约了运输成本。目前,已有60余家全球领先的港口运营商、发货商、服务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参与了sst计划,包括港口经营商、付货人、物流服务供应商及船运公司,已在欧洲、美国及亚洲间形成网络,并建立了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全球还有15个百万吨级港口安装井实施了sst安全网络基础架构,这些港口的吞吐量占全球总额的70%.实时安全网络系统已在全球港口部署,同时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利用实时信息监察整个运输安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