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酒”以两年6亿广告费一战成名,有人认为这是公司在未明年的赴港上市做准备,也有人评论称习酒的市场行为有些“过头”。
据《投资者报》记者从央视内部获得的一份《2012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中标记录》中看到,“贵州习酒”2012年在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中以30037万元的中标额位列企业中标额第6位,在酒类企业中仅次于“茅台”和 “西凤”。 白酒 专家铁犁指出,习酒大规模的投入是因为其背后有茅台集团强大的现金流支持,同时也是为了支持茅台集团能够实现此前提出的千亿计划,并且这种投入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十五年前,习酒被贵州茅台收购。今年之前,在贵州本地外的其他地方,习酒并未具有多少知名度。而就在“十八大”前夕,有细心网友发现,习酒广告已悄然不满各大主流新闻网站,甚至有 经销商 透露,一些党政机关内部的led屏上也有投放。
有评论称,从习酒发力的时间以及投放广告的媒体选择来看,习酒是在“借势营销”。另外,习酒这一轮营销攻势所对准的人群无疑是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人员。这不免让人怀疑限制“三公消费”后,茅台又想借习酒的新瓶,装茅台的“旧酒”。再说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巨额的广告投入之后是否意味着大规模的涨价呢,如此下去,又只有靠公款消费的人能喝得起了。
其实,成功的营销手段是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品牌价值之上的,一些“过头”的市场行为有时候不仅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反而会拖累公司的发展。只有深耕品牌,聚焦于 产品 质量上,努力为消费者带来优质产品,才是长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