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下来许多的习俗。而且,还有各种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由来,清明节也是其中的一个节日。
为什么清明前后要吃寒食?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清明节和寒食是两件事情。清明节是一个专门扫墓,祭祀,拜祭祖先的节日。而寒食,则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 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做饭。
因为当年介子推作为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在重耳流亡的时候,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本来,重耳做了国君后,应该报答介子推的。可是,重耳却忘了当年介子推对他的恩情。浴室,介子推心黑一冷,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
有一天,重耳终于想起了介子推对自己割肉喂食的恩情,决定请介子推出山。可是,介子推却不愿再辅佐重耳。浴室,重耳为了逼他出山,竟然派人放火烧山。没想到,到最后介子推也没有出山,反而和老母亲一起死在了大火中。
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又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死的这一天,都 不许生火,吃冷饭 ,以此来怀念他。
这是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比如说其中一种是认为寒食节是因为当时周代的禁火制度。吃寒食的传说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后来到了唐朝,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在了一起,不仅吃寒食,也要去扫墓,祭祀祖先。
寒食是指什么?中医告诉你。
寒食,一般指的就是不用生火就能吃的冷食。 以前的人们,为了祭祀祖先,都会做一些糕点 ,待祭祀完毕后食用。后来,慢慢的随着地域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习俗。
就像是江南一带,普遍习惯在清明节吃 青团 。主要就是用 艾草 的汁液和糯米揉在一起,放入锅中蒸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二月宿根生苗成丛, 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收以灸病,甚验。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草医”。再加上,艾草还被人们看做是“ 辟邪” 的象征。因此,青团在江南一带非常流行。
可是,青团的主料是糯米,在冷了以后,口感非常的差。而且, 糯米很难消化 ,对于肠胃不好的人来说,吃冷青团反而不利于消化吸收,损伤肠胃。
另外,现在很多人家在做青团的时候,会在里面加入 肉馅 。其实这样的做法,也会 加重肠胃的负担 ,不利于消化。
在中医看来,清明节吃寒食,其实对身体是非常不好的。因为这个时节,气温忽冷忽热,这个时候吃寒凉的食物,不仅会使 寒气入体 ,导致肠胃不消化,出现腹胀,腹泻的症状。同时,春天 肝气当令 ,吃太多寒凉的食物,也会影响脾脏的健康。
因此,清明节的时候,还是要少吃寒食,尤其是青团这种食物,最好加热之后再吃,以免损伤肠胃。
寒食节吃寒食的寓意 寒食节吃寒食是为了纪念谁
糍粑怎么做好吃
糍粑的做法步骤
1. 汤圆粉和糯米粉是一个意思啦
2. 糯米粉加热水和成光滑面团,搓成汤圆,里面可以是各种自己喜欢的馅儿,红豆馅儿啦、椰蓉馅儿啦、红糖馅儿...
3. 隔水蒸熟后出锅
糯米粉怎么做糍粑
材料:糯米粉 200克, 幼糖30克,水适量,粘米粉100克,花生碎100克,幼糖适量,食油适量。
做法:1、首先把粘米粉倒进锅里用慢火炒40分钟至熟。在炒粉的过程中必须不停的搅反锅里的粉,不然的话粘米粉很快就会烧黄变焦。炒熟后倒进干净的盘里待凉。
2、将糯米粉和幼糖徐徐加入适量的水搅成米浆过沥待用。
3、把锅里的水烧热,准备蒸盘然后在盘面涂上一层食油。
4、把米浆倒入蒸盘然后放进锅内隔水大火蒸20分钟至熟。
5、把蒸熟的糯米粉团取出待凉(待凉时记别让粉团吹到风,不然的话会变硬/干)。
6、把材料2混合待用(糖分的多少则视个人喜好而定)。
7、把已待凉的糯米粉团取出倒进粘米粉里然后均匀分成小块
8、取出一块面团,用拇指在中间按一个洞然后加入适量的花生糖后并用手指轻压封口既成。
9、将成品表面洒上一层粘米粉以免粘手。
最后,一道美味的甜品就出炉啦。
4种不同风味的糍粑做法
桂林水糍粑
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柳州燕子花糍粑
在柳州融安还有一道叫燕子花糍粑的特色小吃,燕子花糍粑的主要原料燕子花和糯米粉。燕子花是一种野生植物,遍布于农村的田间地头,全株有白色绒毛,细细的叶子上顶着一簇黄花,燕子花还有两个名字,叫清明菜、普洱草。燕子花还是一味中药,内服有降血压、清热解毒等等功能,可以治疗风湿、慢行气管炎等病症。
燕子花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蒸煮半小时左右,切碎加入适量糯米粉、水、白砂糖,揉成面团后放入锅中蒸煮半小时后起锅。燕子花糍粑不需要放馅,制作简单,清香可口。
玉林糍粑
玉林糍粑用雨笠的叶子包裹而成,玉林糍粑最重要的是糍粑叶,把糍粑叶用开水煮40分钟左右,还要一张张洗干净,洗完还要把叶子的头和尾剪掉,洗的时候是相当麻烦的。做法和别的糍粑大同小异,只是玉林糍粑不爱放馅料,而且玉林糍粑比较香糯,食用方便,一个糍粑的大小刚刚好。
南宁艾叶糍粑
春季艾草生得旺盛时可以采集草做艾草粑粑,艾叶粑粑是一种在清明寒食节吃的食物,外表是深绿色的、里面的馅或是豆沙或是碎花生的甜糍粑,也有放碎菜叶做成咸的,入口即闻一股艾叶的清香。食之,可祛风驱邪。
唐朝人以面食为主,难道那个时候没有米吗?
导读:寒食节就要到来了,我们过寒食节都要准备青团,清明果等吃食,也是大家所说的一些冷食,为什么要吃这样的食物,其实也是有一定说法的,想知道寒食节吃寒食的寓意?寒食节吃寒食是为了纪念谁?可以来瞧瞧我的介绍。
寒食节吃寒食的寓意
寒食节吃冷食是因为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下令设定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希望后人永远记得他。
关于寒食节,其背后有一个故事,是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在春秋争霸时期,重耳流亡他国多年,连吃饭的温饱都成为问题,据说介子推曾经断绝股份以满足他的饥饿,不离不弃很是感人。
后来重耳忍辱负重终于回国,并且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登上高位的他自然不忘提携自己的忠臣介子推,奈何介子推功成身退,归隐山林。重耳不忍失去这样一个臣子,于是几次邀请介子推出山,奈何介子推心意已决,最后晋文公迫于无奈采取放火烧山的方式“威胁”介子推,但介子推还是没出山,就这样被烧死。介子推的做法让晋文公很是惋惜,为了纪念他,于是设定这一天为寒食节,禁止一切烟火,就是让大家记得他。
寒食节吃寒食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曾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备尝艰难险阻,曾有“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为晋文公重耳尽了犬马之劳。介子推去世后,重耳改绵山为介山,立庙祭祀,遂产生寒食节,为世人怀念。
介子推去世后,晋文公重耳改绵山为介山,立庙祭祀,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产生了寒食节,为世人怀念,历代文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吟咏缅怀的诗篇。
在寒食节,人们会制作各种寒食食品,如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等,作为贡品祭祀,柳枝是寒食节的象征之物,人们会在屋前悬挂,有纪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寒食节上坟有什么讲究
1、扫墓顺序
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2、时间
何时拜山最佳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3、扫墓前须禁食
当我们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强调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4、孕妇和幼儿尽量避免扫墓
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
5、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清明节当日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实在是让人难堪,或者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6、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
寒食节扫墓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扫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属陪上司等。
7、拜祭辈分的讲究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8、坟头长草必需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寒食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尽管有米饭,但唐朝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更具体地说,是以饼为主,各种饼多达几十种(其时各种馒头也叫饼,饼的概念比现在大)。在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各类史书、小说、诗歌里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饼,比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等。当时的肉食,以羊肉为主(吃牛肉是犯法要被重判的,猪肉虽有但不太多),而羊肉有个问题就是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当时地位极高,价格也非常贵。
为什么唐朝不吃鸡鸭鹅肉?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在唐朝有的时候,鸡鸭鹅等禽肉是不算肉的——这里有个小故事:唐初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时吃肉,但唐初名相马周到地方特别喜欢吃鸡肉,然后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意思大约是我怕铺张浪费所以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吃鸡怎么能算肉呢?关于肉食,再补充点,当时唐朝渔猎风气很盛,钓鱼很常见,而且当时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其实就是当今的生鱼片。打猎得来的猎物,诸如鹿、兔子、野猪、熊,也经常出现在唐人的菜单里。再说蔬菜,现在很常见的西红柿、土豆、青椒、红薯、洋葱、辣椒、玉米,猜猜看有多少是唐朝能吃到的?
答案是零,这些当时都没有。
即使现在常见的大白菜(当时叫“菘”)、菠菜(当时叫“波棱菜”)都不算是常见的蔬菜。白菜是因为品相不佳,菠菜则是刚刚引进价格太贵。那么当时最常见的蔬菜是什么?秋葵,叫“冬苋菜”,杜甫有诗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现在已经不大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吃。另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叫做薤(xiè),杜甫同样有诗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现在这菜也还有,名字叫“藠 ( jiào)头”,但同样也很不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再说做法,当时的做法比较单调,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种,炒什么的要到宋代才有。
再来说说调料。
当时辛香料还是蛮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陈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较复杂的调料,诸如豆豉、豆酱,葱姜蒜也都有了;盐肯定是有的啦。不过味精、鸡精这些近代才有的当时肯定没有,辣椒也没有。很多古诗里都提到了当时做饭用的调料,诸如“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猪肉蒸了蘸蒜泥、烤鸭蘸椒盐、生鱼片、带皮的羊或者猪头肉)再如“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来唐人对于调料使用跟现代已经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样。当时也有醋,用酒烹饪也屡见不鲜,另外,唐朝也有糖,不过当时更常见的叫法是“饧”,更具体来说应该是麦芽糖,也有把饧加入做成饮品的,这种饮品叫做“饴”。当时制饧的工艺很精湛,制作出来的饧品质很高,如李商隐所说“粥香饧白杏花天”至于蔗糖则是刚刚兴起,还是玄奘从天竺带回来的制作工艺,自那之后,砂糖才渐渐普及。
以唐朝时长安一代为例,说说他们一天都在吃什么。
唐朝早餐,最常见的“馎饦(餺飥)”。简单地说,就是面片汤。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对馎饦的做法有详细描述:“餺飥,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简单说就是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调料,是唐人比较常见的主食,属于我前面提到的“汤饼”之一。另一个常见的早餐是“粥”,话说粥这种简单又营养的东西,也是唐人最爱,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其中的饘,也是粥。彼时粥的做法之多样,比起当代也不遑多让,在唐朝的医学著作《食医心鉴》里,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讲粥的,其中提到各种做法,原材料从米到白粱米、粟米、薏仁米、大麦、小麦、粳米,辅料从蔬菜到肉到水果到干果,堪称包罗万象。
随便举几个出场率高的:
胡麻粥(芝麻粥)。当时很喜欢在饭里加芝麻,诸如王维的“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粥里也少不了啦,于是就有了胡麻粥(芝麻粥)。寒食麦粥。寒食节的时候,据《唐六典》,公务员们的食谱里有寒食麦粥。至于民间,寒食节的时候多吃冷粥。杏仁饧粥。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饧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按玉烛宝典,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以饧沃之”(《邺中记》),简单说就是大麦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饧(麦芽糖)。当然,除了面片汤和粥,早餐肯定还是有其他可选的,比如:蒸饼。简单说就是一切上笼蒸出来的面食,都可以叫蒸饼。(其中当然包括了馒头,但不限于馒头,还有一些类似包子的),有直接蒸的、有加油蒸的,还有放入干果、馅料蒸的。另有宋人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提到:“仁宗庙讳贞(应作‘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想到武大郎了吧。
挑个有名的介绍吧:
子推蒸饼:这也是寒食节的时令食物,今天也能吃到。另一个超级超级有名、出场率极高的主食,就是胡饼了。白居易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讲的就是白大诗人山寨了京城里一家著名胡饼店,然后做出来送个友人的故事。胡饼的做法大约是白面饼胚,抹油撒芝麻,放炉子里烤熟——考虑到这玩意来自西域,做法跟馕也如出一辙,我觉得就是馕了。跟烧饼什么的,也是同源。感觉胡饼应该和今天的囊差不多。在《唐语林》里有豪华版胡饼做法: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一斤羊肉裹到大胡饼里,调料就是黑椒豆豉,抹上酥油,放炉子里烤,叫做“古楼子”,听起来就够豪爽。
再有就是煎饼。
煎饼也是种时令美食,《唐六典》里就提到百官在三月三的时候要吃煎饼,但迄今为止没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唐时煎饼做法的文献。倒是元代王桢《王祯农书·谷谱二》中,讲到“(荞麦)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所以,至少元代的正宗煎饼,是加蒜的。主食之外,唐朝正餐里,肉食首推羊肉,彼时羊肉的做法还不太丰富,举几个有名的:生羊脍,这道菜是从隋朝传下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羊肉切碎拌调料,味道什么的自行想象吧。黄耆羊肉,算是道药膳,就是黄芪和羊肉煮汤。
还有一道,可以算作当时名菜中的名菜——“浑羊殁忽”,做法也很奇葩,《太平广记》是这么说的:“取鹅,燖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简单说,就是把羊和鹅杀了之后去内脏褪毛,然后在鹅的肚子里放上调好料的糯米饭和肉,把鹅放到羊的肚子里,然后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鹅。不过居然还有地方在做。说完了羊肉,再说说牛肉。虽然名义上禁止吃,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能力,不允许我杀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所以牛肉做的菜还是有的,比如这道:煲牛头,在《北户录》里是这么记载的“南人取嫩牛头火上燂过,复以汤(烫)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葱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调以苏膏椒橘之类,都内于瓶瓮中以泥泥过,煻火重烧,其名曰褒”。做法很复杂,能牛头先烤了,再加上各种酒、豆豉、葱姜煮了,再拌上香料封在大瓮里用泥封口,埋起来点上火慢慢烤。味道怎么样?作者称赞比熊掌还美味。
还有一道名菜“鹅鸭炙”,据说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的最爱,但是非常残忍,把鹅鸭放到金属笼子里,生炭火烤,再放上调好的调料汁,鹅鸭一热就开始浇调料汁,直到鹅鸭被烤死,味道也进去了,肉也刚好熟了。再说说存在感没那么强的猪肉,当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蒸了就蒜泥吃了。
此外还有需要重点提的是“鱼鲙”,就是生鱼片。没错,日本的生鱼片是从唐朝传过去的,只是今天又从日本传了回来。生鱼片这东西,海内外也差不多,取新鲜的鱼,或切成片、或切成丝,蘸调料吃,这可是当时的顶级菜肴了,因为切鱼片对刀功的要求很高。杜甫有首《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详细记载了吃的过程:“姜侯设脍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河东未渔不宜得,凿冰恐侵河伯宫。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
说完了肉,咱说说菜。
先说秋葵,这玩意当代也有,最常见的做法是炖汤。另有一道名菜“醋芹”,是唐初名臣魏征的最爱。就是现在的醋渍芹菜:最后,唐朝人吃饭,还喜欢搭配“果品”,就是水果啦,橘子、荔枝、琵琶、龙眼、梨、桃、枣、杏、李子、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果品。其实总体来说,大唐盛世的人们自然没有今天的吃货幸福,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这从顾阎中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和杜甫的《丽人行》中即可窥得一豹:“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而韩熙载夜宴图描述的是一场在当时非常奢华的餐宴,平民吃什么可想而知。
杜甫《丽人行》倒是描述了许多山珍海味,但是都过于绮丽夸张,估计是杜甫的想象产物:“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素鳞:指白鳞鱼;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这种只写更贵,不写更美味的诗,一点都不写实,估计杜诗人也不是个专业食客。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是”寒食”还是”寒十”我拿不准.
解析:
寒食节
【寒食节的由来】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 *** 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 *** 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地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我们从现存的历史记载和诗文等文字资料中可以大略看到这种转化的过程。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寒食是为了纪念谁(为什么清明前后要吃寒食)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