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按摩肩井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2、缓解治疗肩背痛、颈项痛、落枕、牙痛、乳痈、乳腺炎、肩周炎、肩软组织损伤、上肢痛、难产、半身不遂、胞衣不下、肺炎、扁桃体炎、瘫痪、四肢厥冷、中风不语、诸虚百损等
3、提高性功能
【温馨提示】
按摩肩井穴位的按摩力度不要过重、过久,尤其有血压高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久按重按。
按摩肩井穴的方法:
1、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摩左肩的肩井穴,用力按压5秒之 后 慢慢放开,重复十次之后换左手。
2、用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摩右肩的肩井穴,依然是重复十次。
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
1 肩周炎按摩基本手法
1.患者仰卧或坐位,按摩者立于患侧,用㨰法或一指禅推法在患侧肩前部及上臂内侧操作治疗,往返5-10次,配合患肢的外展,外旋被动活动,重点在肩前部使用本手法进行治疗。
2.患者仰卧或坐位,患肢在上,按摩者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另一手在肩外侧和腋后部施㨰法,配合按,拿肩髃,肩贞穴及患肢上举,内收等活动,往返操作5-10遍。
3.患者坐位,按摩者站立其后,在项部及肩胛部施㨰或一指禅推法,配合患肢后弯,上抬的被动运动,反复操作5-10遍。
4.拿肩井穴部位5-10遍。
2 肩周炎随证加减按摩手法
1.肩部冷疼延及手指,采用基本手法加:患者取正坐位,按摩者立其患侧,左手握患肢腕部,右手轻柔肩峰部,从痛点向周围扩大,并捏揉天宗,肩井穴,反复5-10次。再掌擦肩部,以热为度。
2.肩部僵硬,活动受限严重者,按摩者一手扶住患者肩部,一手握住其腕部,作摇动法,并使肩臂旋转至最大允许范围,操作3-5分钟。再用双手握住患者手腕部做均匀的上下抖动1-3分钟。
3 肩周炎自我按摩手法
1.用健侧手拇指,食指,中指揉拿 肩部患处20-30次。
2.用手掌拍打患肩40-50次,并捏拿腋前筋,腋后筋各20-30次。
3.用拇指按揉颈部外侧锁骨上缘的臂丛点(锁骨上1厘米),及曲池各1分钟。
4.可根据肩关节功能受限的程度做摇肩,背后拉腕,拍肩捶背等功能活动。
4 肩周炎早期按摩手法
1.以拇指按揉手法或点按肩髃,肩贞,肩井,天宗等穴各10次。
2.按压肩部:按摩者以两手拇指相对置于肩部三角肌下缘均匀用力按压,再移至肩后部,反复3-5分钟。待上肢有麻胀感时,再向左或向右侧移动。
3.肩肘拿捏法吗:患者取侧卧位,患肩朝上,上肢平置于侧胸部,肘部屈曲,按摩者坐在患者一侧,以手拿定肩关节上方,另一手四指置于肩关节内侧,拇指置于其外侧,自肩内下方沿肩关节向上拿捏2-5分钟。
4.摩擦法:患者取坐位,按摩者坐在其侧,以双手自患侧颈部沿肩峰与肩胛区反复摩擦5-10分钟再自患肩上部向肘部,腕部顺序向下摩动3-5分钟,用力应均匀而有节律,以皮肤微红为度。
肩髃简介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肩膀受风的症状 多种方法缓解它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经穴名·肩髃 4.1 肩髃的别名4.2 出处4.3 特异性4.4 穴名解4.5 所属部位4.6 肩髃穴的定位4.7 肩髃穴的取法4.8 肩髃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9 穴区神经、血管4.10 特异性4.11 肩髃穴的功效与作用4.12 肩髃穴主治病证4.13 刺灸法 4.13.1 刺法4.13.2 灸法 4.14 肩髃穴的配伍4.15 特效 *** 4.16 文献摘要4.17 研究进展 5 人体部位名·肩髃6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肩髃 1 拼音
jiān yú
2 英文参考Jiānyú LI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ānyú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肩髃: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1]
4 经穴名·肩髃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1]。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1]。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肩髃与肩前、肩后合称肩三针,用于肩凝症、肩背痛等[2]。
4.1 肩髃的别名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3],扁骨[3],偏骨[3],肩井(《外科大成》)。
4.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4.3 特异性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
4.4 穴名解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1]。
《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3]
4.5 所属部位肩胛关节[4]
4.6 肩髃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5][6]。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7]。
肩髃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4.7 肩髃穴的取法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8]。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快速取穴:正坐,屈肘抬臂与肩同高,另一手中指按压肩尖下,肩前呈现凹陷处即是[9]。
4.8 肩髃穴穴位解剖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6]。
4.9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6]。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7]。
4.10 特异性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4.11 肩髃穴的功效与作用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1]。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8]。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3]
4.12 肩髃穴主治病证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6]。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1]。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7]。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8]。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8]。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4.13 刺灸法4.13.1 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6]。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1][7]。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8]。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8]。
4.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4.14 肩髃穴的配伍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1]。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1]。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1]。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8]。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8]。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8]。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8]。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8]。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4.15 特效 ***中指和食指并拢,以指腹垂直按压肩髃穴,两肩 *** 方法相同,每日早晚 *** ,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治肩臂疼痛、手臂挛急等疾病。[9]
4.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4.17 研究进展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8]。
治疗肩周炎:电针 *** 肩周炎模型家兔的“肩髃”,能降低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且效果较布洛芬好。病理观察结果显示,电针肩髃可抑制炎症反应过强,抑制组织变性,促进肩周组织趋向好转。
5 人体部位名·肩髃肩膀受风大部分都是由于自身长时间不注意保暖造成的。肩膀受风疼痛还可能是由于居处潮湿,淋雨,睡卧露肩等引起,表现出肩周炎的症状,如肩痛、功能受限以及因风、寒、湿因素作用而使症状加重等。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肩膀受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肩膀受风的症状1、寒肩痛:为肩痛此较轻者,病程较短,疼痛程度也轻,疼痡性质为钝痛或隐痛,不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疼痛的范围或局限於肩部,或影响肩后部而牵掣胛背,或在肩前部而影响上臂,往往项背或上臂有拘急感。
2、肩部感觉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疼痛减轻。舌苔白,脉浮或正常。痰湿肩痛:肩部及其周围筋肉疼痛剧烈,病程较长。肩关节功能活动虽然正常,但因疼痛剧烈而不敢活动,动则疼痛更甚,经久不愈可造成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感觉寒凉,畏冷,得暖虽疼痛可暂时减轻,逾时则疼痛、寒凉感觉仍旧。
3、因疼痛剧烈,往往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及正常工作。常因疼痛剧烈而汗出。因病程较长,患者往往兼有气虚症状,如自汗、短气、不耐劳、易感冒等。舌质淡、苔白、脉弦或弦细。
4、瘀血肩痛:若因闪扭所致,则有明显外伤史。若无闪扭外伤,肩痛剧烈,疼痛性质为刺痛,虽经温经散寒、祛风湿止痛等法治疗,但获效甚微,经久不愈的,亦为瘀血肩痛。
肩膀受风怎么治1、中药
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的。
2、拔罐
拔罐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
3、刮痧
刮痧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
4、针灸
针灸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大椎、曲池、外关、腕骨等穴位。选用1~1.5寸针灸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
肩膀受风疼痛怎么办1、经常打打太极拳或者双手摆动等运动,锻炼锻炼身体,活动活动肩关节。
2、经常吃钙含量丰富的食物,补充机体所需的钙物质等营养,预防肩关节病变。
3、防止肩部劳损,不要突然做强力劳动或卸过重物体,避免肩部发生扭伤。
4、肩膀注意保暖防寒,睡觉时不要露肩吹风扇或空调,不要睡在潮湿阴冷的地方。
5、不要长时间保持统一姿势,注意调整姿势,尤其是电脑族和低头族。
以上就是关于肩井的准确位置在哪?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