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贸易商对外宣布资金链断裂,约请相关贸易商商谈善后事宜。今年以来已经出现多起类似事件,贸易商怨声载道。 违约事件始末 10月28日是10月苯乙烯、乙二醇现货的最后交割日,但有宁波某卖方贸易商无法履行10月现货交割义务,已对其下游客户违约。据市场估计,该事件波及约20家行业客户,10-12月的大约2万吨苯乙烯和2万吨乙二醇可能无法交割,涉事金额高达2.8亿元左右。 实际上,近年来,化纤市场上的违约事件已经多有发生。今年3月底,长三角有两家贸易商对其下游客户违约,波及20多家行业客户,涉事金额达3000多万元;2014年下半年,芳烃产品暴跌,江苏某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对其客户发生大面积违约,同时又引起市场上的连锁反应;同样地,在2012、2013年,现货市场也发生了类似违约事件。 什么导致了违约事件的发生? 业内人士认为,化工现货市场违约事件屡屡发生,主要是由于目前远期现货(以下简称“远期”)交易模式存在缺陷。按照远期交易的规则,通常买方向卖方缴纳成交金额的10% 作为交易保证金,而卖方无需任何担保或抵押。在价格下跌时,保证金追加困难,且卖家所得货款可能缩水;而在价格大幅上涨时,卖方交易亏损,就可能会出现卖方“跑路”,既不交货,也不退还买方保证金。近几年的远期违约事件,大多是发生在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之时。 “单方(买方)交付保证金的模式,客观上会刺激少数玩家铤而走险,大幅做空现货,他们手中可能并无实货,一旦做对方向,补货平仓,赚取高额利润;一旦价格大幅上涨,卖方亏损严重,无法履行交货职责,甚至也不退还买方保证金,买方面临钱货两空的窘境。这说明远期交易模式存在缺陷,市场期待更安全的交易模式。”长三角某化工现货经纪公司的人士说道。 违约现象每年有,为何今年这么多? 1.脱离基本面 乙二醇快速上涨 10月中旬,证监会批复大商所乙二醇期货上市申请,贸易商为期货上市能够拥有更多主动权,开始大量采购。加之此时人民币贬值提振大宗商品持续上涨,乙二醇彻底脱离基本面,上涨幅度巨大,不断刷新年内高点。风控措施较差的贸易商为弥补损失不断增加空头头寸,最后导致爆仓现象。 2.保证金制度缺少监管 违约现象频出 现在市场上交易量比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纸货交易,此种交易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只收取5-10%的保证金。而这种制度虽然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但缺乏其他的监管制度,如果遇到市场大起大落追加保证金的难度较大,这为违约现象频出埋下了伏笔。 3.违约成本低 执行难度大 对于违约行为,一般会有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协议解决,另一种是走法律程序。协议解决大部分采取退保证金,或者协议平仓等方式,即便赔偿损失也很难弥补对手盘的损失,违约成本相对较低。而走诉讼程序并不是贸易商的最佳选择。诉讼程序比较繁琐,时间成本较大。虽然胜诉几成定局,但执行难度大一直是此类案件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症下药:三层守护,交易无忧! 回顾此类事件,不难发现远期现货交易模式存在的缺陷对买方而言风险极大,而违约成本低、执行难度大更是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让违约事件层出不穷!为解决行业“老大难”问题,杭州君方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第三方交易平台——化纤邦,通过严格的供应商资质审查、完善的保证金监管体制和信息记录查询系统,将行业交易模式规范化、合理化。 另外,系统规范化的运作和互联网的影响覆盖面也可大大降低违约率,从本质上避免“赖单”,高效地维护合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根据金联创、期货日报、化纤头条综合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