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正处在风口浪尖,而执牛耳的央企改革,一举一动都影响深远。近期,对于研究石化经济运行的人士而言,有两个事件不容忽视:一是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的合并;二是人民币汇率急跌,石化企业“走出去”意愿升温。 这两大热点经济事件,一个是央企巨头重组整合的热切预期,一个是牵涉产业国际化的重要命题。热点背后,往往代表着一股洪流、一种趋势。本报从今日起就这两个热点事件作浅要解析,以期发人思考。 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的合并,目前依然停留在传言的阶段,离坐实或证伪都还有距离。鉴于此前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武钢和宝钢合并之前都经历了传言、辟谣、合并的“三部曲”,这更让市场相信“无风不起浪”,不少博弈者甚至已经按照“套路”提前开始布局。在笔者看来,不论传言是真或伪,其所折射的中国石化行业的新一轮兼并重组大潮,却是已经势不可挡地到来了。 分析问题,就得先分析它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上以企业兼并重组为表现的产业格局重构已昭然若揭,陶氏与杜邦、中国化工与先正达、拜耳与孟山都,基于强强联合、专业化重构、产业链整合等考量的市场化兼并重组大戏已经屡屡上演,后期更会好戏连台。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根源在于支撑新经济腾飞的科技革命尚未到来,在旧的经济体系下,需求不足、竞争激烈迫使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产业巨头之间必须做出某种妥协,或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而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无疑是比较理想的选项。其一,联合减少了竞争对手和内耗,巨头对市场的话语权和掌控能力更强;其二,整合必然伴随业务板块的专业化重构,比如陶氏与杜邦就是先合并、再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拆分成三家公司,这有利于向市场提供更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其三,联合更有利于集中资本、技术、人力等优势资源,在下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得先机和主动权,牢牢把控市场制高点。因此,不难预言,持续萎靡的经济环境,将成为产业兼并重组的温床,未来世界石化产业界的兼并重组会相当热闹,中国也概莫能外。 从国内来看,解决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创新升级问题以及市场规范、安全环保等问题,都有赖于兼并重组的全力推进。围绕去产能问题,我国政府已经投入1000亿元,在钢铁和煤炭行业划设了试验区,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很多其他的行业据此翘盼,希望这种政府主导和兜底的去产能模式能够推而广之,覆盖更多的行业。 但在笔者看来,其可能性微乎其微。政府主导的钢煤去产能为什么能搞起来,其一是他们的问题最为严重,其二是他们的产业脉络、产业结构最简单明了,全国数得上号的钢企、煤企就那么些,抓住牛鼻子并不太难。相对而言,石化行业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在政府简政放权、财政资源并不宽裕的背景下,指望政府托底石化行业的去产能进程是很不现实的。说到底,石化业的去产能,必须走市场化主导的路径,而兼并重组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的合并传闻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在于它符合基于环境做出的理性分析判断。这单个事件的最终结果其实并不重要,对石化行业而言,重要的是把握住产业兼并重组的大趋势,别错过、别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