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以来,扬子石化积极淘汰落后高耗低效设备,其中,淘汰高能耗低效电机1000多台,停运1#常减压装置、1#PTA等高能耗设备,对乙烯装置实施节能改造,更换乙烯裂解炉高能耗风机、汽油精馏塔和丙烯精馏塔等。图为该公司更换的新丙烯精馏塔。(陶炎摄)
化肥:确保三年合成氨、尿素、磷铵产能零增长 2015年,我国化肥行业共有企业2454家,其中氮肥307家、磷肥215家、钾肥61家,其余1871家为复混肥、有机肥、微生物肥等生产企业。化肥总产量(折纯)7129万吨,进口660万吨、出口1912万吨,表观消费量5877万吨。氮肥(折N)产量4714万吨,进口25万吨、出口995万吨,表观消费3744万吨;磷肥(折P2O5)产量1802万吨,进口26万吨、出口515万吨,表观消费1315万吨;钾肥(折K2O)产量572万吨,进口609万吨、出口22万吨,表观消费量1160万吨。以氮肥为例,2015年合成氨产能7214万吨/年,产量6646万吨;尿素产能7963万吨/年,产量7100万吨;产能利用率全国平均约90%,但氮肥的307家企业中有129家亏损(占42%),亏损额117亿元(全行业亏31.3亿),可见产能过剩情况的严重。但化肥行业也是较早开始产能调整的分行业,2015年,合成氨企业退出86家、产能退出580万吨/年(新增238万吨、净退出342万吨);尿素退出企业17家,产能退出394万吨/年(新增390万吨、净退出4万吨);碳铵企业退出69家,产能退出1670万吨/年,没有新增产能。不过目前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仍突出,氮磷肥利用率低、能耗物耗以及污染物排放都偏高。因此,化肥行业应当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以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为先导、以促进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按照“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要求,严格控制总量、改善原料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做到三年淘汰1000万吨合成氨、1000万吨尿素、100万吨磷铵(折P2O5)产能,确保合成氨、尿素、磷铵产能零增长。
无机盐:传统产品升级与新兴产品创新并重 无机盐产品种类多、产量大。2015年国内总生产能力1.1亿吨,总产量约800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73%;规模以上无机盐企业1108个,共生产1600多个产品品种,总的主营收入2811亿元,利润118亿。无机盐产品多年来一直是大宗出口商品,约有200多个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去年出口2036万吨,创汇130多亿美元。但是无机盐行业大而不强的矛盾十分明显,不仅绝大多数无机盐产品产能过剩严重,而且多数是以资源加工为主,如磷酸盐、硅酸盐、碳酸钙、过氧化氢等通用型产品。品种规格少,精细化、专用型的无机盐产品少,甚至还有像黄磷、重铬酸钠、铬酸酐、氰化钠、二硫化碳、高氯酸钾、碳酸锶、硫化碱等113种被环保部列入“双高”产品目录的产品,能耗、物耗、排放均偏高。生产厂点多、平均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在无机盐行业十分突出。所以无机盐行业优化供给结构应坚持传统产品升级改造与新兴产品创新发展并重,严格控制过剩品种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装置;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产品精细化、系列化上狠下功夫,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光电行业用无机化学品、无机纳米材料、无机晶须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坚持集约化、园区化发展,减少产能布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

9月13日,吉林石化顺利拆除了乙烯油品罐区一台300立方米储罐,为罐区扩能改造做好了准备。为了助力乙烯产能升级,吉林石化把管理重点放到了装置附属系统升级换代上,科学淘汰陈旧落后的设备设施,确保乙烯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图为储罐拆除现场。(王英刚摄)
氯碱:产能过剩重灾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 2015年,我国烧碱产能3873万吨/年,产量3028万吨,产能利用率78%;聚氯乙烯产能2348万吨/年,产量1609万吨,产能利用率68.5%;电石产能4500万吨/年,产量2650万吨,产能利用率59%。完全可以说是产能过剩重灾区。氯碱已连续三年全行业亏损,亏损面超过50%,电石企业更是大面积亏损。按目前国内烧碱、PVC产能和表观消费量测算,烧碱富余产能在800万吨/年(过剩率27%),PVC富余产能约700万吨/年(过剩率36%)。我们已经是氯碱产能第一大国,但是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经济效益低、资源环境压力大的矛盾十分突出。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的汞污染防治问题,已成为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产品缺乏(PVC去年进口92.9万吨、出口87.7万吨)等矛盾凸现。氯碱行业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供给结构应当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重点瞄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增效益。到2018年底,电石产能应控制在4500万吨以内,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分别净减少100万吨,使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有较大提高,聚氯乙烯专用料、混配料、特种树脂等占比15%以上,电石法聚氯乙烯无汞触媒新工艺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药:重点培育大型企业 十几年来,我国农药的产能、产量以及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2015年底,我国有相关生产资质的企业近2000家(其中原药500多家),产量374万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比例约为21:7:72),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杀虫剂的市场占有率约97%,品种数量超过500种。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5省的农药产值占全国的68%、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8家(共40家),但整个行业仍存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特殊污染物不能有效处理的问题,优化供给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要求,到2018年底,原药生产企业的数量要减少20%,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20亿以上的企业20家,前20家农药生产企业的原药产量提高到50%以上(现在是15.6%),建成3个农药生产专业园区,原药生产企业的入园率达70%以上,高效安全的品种占总产量的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30%以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0%。

近日,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更换换热器。原换热器壳程内结垢、锈蚀严重。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保障安全生产,神木天元对现有部分影响产能的换热器进行淘汰。图为换热器更换运输现场。(赵常发摄)
染料:提高产品创制开发能力 近年来我国是染料产量第一大国,在国际上已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2015年国内染料的产量为92.2万吨(国内消费量约7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可生产的品种约2000个,常年生产的有11大系列、800个品种,现有生产企业325家(5亿元以上的只有25家),企业入园率85%;去年行业销售收入527亿,利税总额超过90亿。但染料行业创新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的差距明显;部分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低端品种多、同质化竞争严重,高端品种短缺、每年纺织印染行业所需的高档品种都是靠进口;活性染料重要中间体如H酸、CLT酸、DSD酸、间苯二酚等清洁生产差距较大。染料行业优化供给结构的重点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提高产品创制开发能力,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新品种,加强绿色染料制备技术、安全印染助剂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加氢还原、连续硝化、三氧化硫磺化等清洁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逐步淘汰“三废”排放量大且难以治理的工艺和产品。
涂料: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纳入统计的企业共有1348家,产量1717万吨。其中广东省产能占比大于20%,再加上江浙沪和山东,五省的总占比超过56%。从品种上看建筑涂料为第一,产量554万吨,占32%,木器涂料约110万吨、汽车涂料77万吨。近年来,涂料行业产能规模及产品种类均大幅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向环保型、节能型转变,但部分高端品种还是靠进口,去年涂料出口20.9万吨,创汇7.7亿美元,均价3680美元/吨;进口17.6万吨,用汇10亿美元,均价5690美元/吨。行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稀缺;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无序竞争激烈,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环境友好型的涂料品种与国外差距大,如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高固体份涂料和无溶剂涂料,在美国已达70%以上,德国80%,而我国只有51%。涂料行业优化供给结构的重点是结合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高铁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需求,着力提高涂料行业的创新能力,加大环境友好型品种创新,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企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的涂料企业。
轮胎:到2018年末淘汰1500万条产能 我国轮胎产量自2005年超过美国(2.5/2.28)以来连续10年列世界第一,一直是轮胎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和出口大国,轮胎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现有轮胎企业500余家,总产能7.25亿条,2015年轮胎产量5.87亿条,其中子午胎产量5.34亿条(即子午化率90%),在子午胎中半钢胎4.18亿条(78%)、全钢胎1.16亿条(22%);全钢胎中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产量80:20,半钢胎中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产量占比45:55;出口占销售收入的37%、占产量的40%。山东的产能最集中,仅广饶一个县就有规模以上轮胎企业49家,去年子午胎产量1.33亿条(占山东省的二分之一),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是企业的集中度不高,2015年全球轮胎75强中前3家(普利斯通260亿美元、米其林246亿美元、固特异16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的37.2%、前10强(销售收入超过40亿美元的)占63%,而我国进入75强的企业数最多、有29家(山东6家),国内最大的是中策、销售收入为41.2亿美元、列第10位;国内第二的是三角集团、销售收入为28.7亿美元、列第15位;29家企业销售收入总和是245亿美元(占15.6%),正好与世界第二的米其林接近。同时,产品结构同质化问题严重,中低端子午胎严重过剩,高端产品和品牌差距更大,国内市场上全钢胎价格国外产品比国内高20%-30%,半钢胎的价格更是高出50以上;带来另一个差距就是企业利润率低,2015年全球轮胎75强中,诺基亚的轮胎净利润率最高为18.8%,而国内行业平均为7.4%;另外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智能制造差距大等问题也很突出。轮胎行业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供给结构应当以创新为驱动、以集约化、智能化为核心,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做强企业品牌、做优产品品牌,推动轮胎行业由大国迈向强国。坚决淘汰年产50万条及以下的斜交胎和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生产线,逐步淘汰有内胎载重子午胎生产能力,到2018年末,力争淘汰1500万条落后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