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头的成语
一: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 ] 1. 【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2. 【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3. 【示例】: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二:三番五次[ sān fān wǔ cì ] 1. 【解释】:番:遍数。一再,多次。2. 【出自】: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萧条旅馆,个月期程,不蒙放参。”3. 【示例】:离毕业分配还有几个月,他就~地诉说困难,请求领导照顾。三:三姑六婆[ sān gū liù pó ] 1. 【解释】: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2. 【出自】: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3. 【示例】:吾闻贵地有~,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四:三五成群[ sān wǔ chéng qún ] 1. 【解释】: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2. 【出自】: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谈嬉笑。”3. 【示例】:一般也有轻薄少年及儿童之辈,见他又挑柴,又读书,~,把他嘲笑戏侮。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五: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 1. 【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2. 【出自】: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3.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三开头的成语有:
一、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1.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2. 【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 【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二、三从四德 [ sān cóng sì dé ]
1. 【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2. 【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 【示例】: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
三、三头六臂 [ sān tóu liù bì ]
1. 【解释】: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2.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
3. 【示例】:吕岳在金眼驼上,现出~,大显神通。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九回
四、三更半夜 [ sān gēng bàn yè ]
1. 【解释】: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2. 【出自】:《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3. 【示例】:他常常工作到~。
五、三人为众 [ sān rén wèi zhòng ]
1. 【解释】: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2. 【出自】:《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3.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指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