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里有这些景点:雍和门、铜铸须弥山、大愿祈祷法会、昭泰门、佛仓、永佑殿、牌楼院、银安殿、木雕三绝、照佛楼等。景点简介:雍和门: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铜铸须弥山:雍和宫大殿前的庭院里,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达1.5米的青铜“须弥山”。须弥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的中心。佛经认为,世界的最底层是风轮,其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地轮之上有九山八海,须弥山就在这山海之间。
大愿祈祷法会:又称善愿日,传大召,藏语称:曼兰钦摩,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重要节庆。每年举办大愿祈祷法会。雍和宫在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三日(大建为二十四日)至二月初一日为法会日期,其中正月二十九日 (大建为三十日)、二月初一日两天要跳金刚驱魔神舞。
昭泰门:雍和宫天王殿中佛像布局与汉庙一样,表达了佛家,慈悲为怀,宽容是本的精神。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殿内为井口天花,地铺方砖,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佛仓:意为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的住所、行馆或府邸。在清代,蒙藏地区的大活佛来到北京,都有一处驻京的行馆。
永佑殿:雍和宫北为永佑殿,原为王府正寝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宫改建寺庙后,改为今名,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为三交六椀棱花门窗,下有龟背纹绿琉璃槛墙,前有三出陛台阶二层。殿内正中供有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佛像,殿前有东西配殿,分别为额椅殿(医学殿)和宁阿殿(数学殿)。
牌楼院:牌楼院位于雍和宫最南部,大门坐东朝西,东、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侧有一黄、绿琉璃砖瓦的影壁。
天王殿: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内为井口天花,地铺方砖,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御碑亭: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亭内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写的《喇嘛说》。
银安殿:雍和宫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
木雕三绝:指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龛。“五百罗汉山”在法轮殿,整个山体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层峦叠嶂、阁塔错落;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讲演佛法的、降龙伏虎的、乘鹤飞升的,或坐或卧,或醉或思,或笑或痴,姿势生动,神态各异,造型逼真,雕技精湛。
照佛楼:雍和宫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原是乾隆生母供佛之处。那里陈列着两幅画像:旃檀佛画像和“六道轮回图”。佛教是主张众生平等的,认为世世代代的人处于不停的车轮般的回旋之中,机会均等。
雍和宫有什么好玩的
雍和宫周边有以下景点:
孔庙和国子监
孔庙和国子监距雍和宫200米,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高等学府。北京孔庙是国子监的一部分,原称国子监孔庙或京师孔庙,是皇帝举行国家祭孔典礼的场所,它与西侧太学(国子监)构成“左庙右学”的建制。由于夏季炎热,每年10-4 月是较佳旅游季节,春暖花开,气候宜人。还可以顺便在皇城根公园一带溜达溜达,赏花看鸟,很惬意。
五道营胡同
五道营胡同距雍和宫300米,现在的五道营已经是北京新兴的小资文艺聚集地,一些在南锣鼓巷、鼓楼开店的老板也闻风而至,在五道营开设了分店或新店,各种咖啡馆、书吧、精品小店比比皆是,是文青们的新宠之地。
地坛公园
地坛公园距雍和宫600米,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秋天是地坛较美的季节,满园的银杏树一片金灿灿,较之人满为患的钓鱼台银杏大道,地坛就没有那么拥挤了。此外,地坛书市是北京一年一度的图书盛会,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已成为京城百姓喜闻乐见的 图书文化盛会。而每年春节地坛还会举行热闹的庙会。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距雍和宫1.7公里,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786米, 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是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代胡同,这里是一个院落肌理、规模较大、品级较高、资源较为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如今这里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精巧时尚的私房小馆,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距雍和宫2.1公里,烟袋斜街是一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为东北西南走向,出西南口拐弯就可看到燕京八小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全长232米。据说在斜街的东口路北曾有一家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当幌子,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远远就能看到,十分的醒目。此街也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其实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烟袋斜街是北京古老的的一条商业街,在清朝时主要经营烟具,装裱字画和贩卖古玩玉器,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在人潮涌动的街道上,您时不时就会走到风格迥异的店铺面前,可能以前这些店面里面卖的就是名家字画,但是更多的是些独具特色小吃和民族气息十足的纪念品。
后海酒吧街(什刹海酒吧街)
南锣鼓巷,穿过帽儿胡同,就到了什刹海,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店,让人吃不够,都是老北京的小吃。歌声萦绕的酒吧,体验小资生活。天快黑的时候,一整条街的灯光慢慢亮起来,五光十色倒影在水中,融为一体,还蛮有意境的适合和朋友一起去,找个小酒吧,点上两杯中意的小酒,听听歌,谈谈心,也许这才是去后海感受较惬意的时光的正确方式。
雍和宫景点介绍
导语:北京雍和宫有什么好玩的景点呢,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雍和宫有什么好玩的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门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雍和宫大殿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
永佑殿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
法轮殿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北京寺庙景点大全
雍和宫景点介绍
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雍正驾崩后,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雍和宫景点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雍和门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永佑殿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法轮殿
东牌楼为“慈隆宝叶”、“四衢净辟”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六道轮回图
雍和宫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原是乾隆生母供佛之处。那里陈列着两幅画像:旃檀佛画像和「六道轮回图」。佛教是主张众生平等的,认为世世代代的人处于不停的车轮般的回旋之中,机会均等。人死了以后,来世有六种「出路」:或为天神,或为人,或为阿修罗,或为畜生,或为饿鬼,或下地狱。《长阿含经》说,人在来世的归宿,主要看现世的表现,如积善德,下等种姓下世可成为上等种姓如劣迹斑斑,上等种姓下世也会成为下等种姓,甚至沦入地狱,这一切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六道轮回图」绘一个长爪三眼、形如黑熊的巨大怪物坐在地上,抱着一个大车轮形的圆圈。圆圈四周彩绘各种人物和烧、杀、奸、诈、劫、盗、吃、喝、嫖、赌等恶行劣迹。几股气流将圆轮分成六道。第一道内五色云端中宫阙巍峨,宛若仙境,称「天道」第二道内市井社会,平民百姓,称「人道」第三道内硝烟四起,有水、火、旱、涝,称「阿修罗道」第四道内男女鬼怪,口内生烟,骨瘦如柴,正受严刑拷打,称「饿鬼道」第五道内猪狗牛马、鱼介昆虫,称「畜生道」第六道内刀山冰谷,火海炼狱,鬼怪在受煎熬,称「地狱道」。此图形象地儆戒世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达到劝恶从善的目的。
雍和官是汉藏文化的瑰宝,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和宫佛仓
走进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过九顶牌楼,便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在甬道东侧红墙外,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寺内最大的佛仓。今年,在政府的关怀下,雍和宫这一佛仓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圆满竣工。此佛仓现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27平方米。分为三排,共有住房19套,39间。在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记忆,原有的建筑材料能用的全都用上。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灰瓦的外墙、枣红色的木窗、青砖地面,房屋垛子上的方形砖雕,外檐下的苏式彩画,其中,还保留了一段原有的彩画,虽然那接板、额枋上的纹饰已经模糊,但尚能感觉到历史的印痕。
佛仓,意为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的住所、行馆或府邸。在清代,蒙藏地区的大活佛来到北京,都有一处驻京的行馆。这行馆分为三种,一为“城内本寺佛仓”,即在京城内有其本人一座寺院。像地安门内的松祝寺,是章嘉活佛的本寺院佛仓。二为“城外本寺佛仓”,如德胜门外的后黑寺,是察汗达尔汗活佛的本寺院佛仓。三是“赐居佛仓”,即是其本人在京没有寺院,又因职务关系需长久居住,并且其职务还与雍和宫有关,则会在雍和宫院内或附近赏赐一所院落,雍和宫的佛仓当属这种。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时任雍和宫住持的第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向乾隆皇帝推荐了数位藏地的格鲁派活佛,参与雍和宫的宗教事务。于是,乾隆皇帝将雍和宫及周边的一些院落赐给他们,从而形成了雍和宫的各个佛仓,妙舟法师《蒙藏佛教史》载:“寺内有阿嘉呼图克图仓,洞阔尔呼图克图仓。宫之东墙外东花园,有土观呼图克图仓。东板子门内,有诺门罕呼图克图仓。门前藏经馆,原名北大门,初为那木喀呼图克图仓,光绪三十四年改变喇嘛印务处。东有济隆呼图克图仓,为西藏喇嘛来京住锡之所,民国十八年设西藏驻平办事处,其后有果蟒呼图克图仓。”呼图克图系藏语“朱必古”的'蒙古语音译,意为“化身”、“长寿者”,《大清会典》云:“喇嘛之最高者曰呼图克图”,清朝廷以此封号称呼蒙藏地区的大活佛。
在清代,雍和宫辇道西边红墙外为三个紧凑的院落青砖、青瓦、木窗,第一个院落原是洞阔尔呼图克图仓,前后五排,计瓦房38间,内分为佛堂、卧室、客厅、厨房等。第二个院落原是萨木萨呼图克图仓,计瓦房10间。第三个院落原是诺门罕呼图克图仓,计瓦房25间。现多为民居,但还能看出当年的布局。而在辇道东原是阿嘉佛仓,由连房改建,原有瓦房66间,内有游廊,并以走廊相连,阿嘉佛仓是雍和宫各佛仓中规模最大的。以上四座佛仓均在雍和宫甬道两侧,俗称“内围子佛仓”。而在雍和宫原东书院及附近的四座佛仓俗称“外围子佛仓”。
说到阿嘉佛仓还要提到二世阿嘉喜饶桑布(1642—1707),他生于青海湟中李家山阿氏家族,是从西藏到塔尔寺传法的高僧楚臣回乃的转世,曾是塔尔寺第十六任法台,由此形成阿家活佛,后改称阿嘉活佛。1689年,他主持扩建塔尔寺大经堂。三世阿嘉洛桑丹贝坚赞(1708—1768),在乾隆十一年(1746)奉旨进京朝见,受封“述道伯勒格图诺门罕”称号。并留京供职,驻锡雍和宫,任副扎萨克达喇嘛。雍和宫阿嘉佛仓即在此时兴建。
在清代,这些佛仓的建立表明以上活佛与雍和宫的密切关系,也表明雍和宫的地位与影响。雍和宫的佛仓曾经成为清中央与藏、蒙地区大活佛联系的纽带。斗转星移,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常往来于阿嘉佛仓这幽静的院落。那时后面两排房居住着多位老僧人,有乌达木却、根敦、彭措阁等,像大巴、恩和白音等一直在此居住。乌达木却老人的僧舍不大,一进门是老人在花盆中种植的各种花草,长势茂盛。他曾在这里念诵了五遍法轮殿内的大藏经甘珠尔部,老人的心愿就是祈祷国泰民安。他及其他数位老年僧人曾多次将积攒下的钱进行施舍,乌达木却与根敦世寿都近百岁。
现在,阿嘉佛仓作为雍和宫内老年僧人的居所,整体配备上了中央空调、暖气、厨房、上下水、卫生间,房间内还配备了衣柜等家具。在这里他们将修习、生活、颐养天年。
雍和宫的佛仓以和谐、厚重的形式庄严着寺院。老年僧人的入住,既很好地保护了文物,又使雍和宫的历史与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利用与续写。
雍和宫的古槐
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有大量古树,其中槐树是京城的特色,自元代起,即为北京行道树中的当家树。此乡土树种具有耐寒、抗旱的特点,适应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加上树形壮美,生长快,故栽植广泛。现京城常能看到的树龄在数百年至千年的国槐,如北海公园画舫斋院的唐代古槐,故宫武英殿东侧断虹桥畔的古槐,虽历经沧桑,仍枝叶繁茂,而京都古刹雍和宫内的古槐,也是一大景观。
走进雍和宫第三进院落雍和门院内,即可看到十余株老槐树。庭院深深,古槐参天。花开时节,清风徐来,这古槐散发出阵阵淡雅的香气,弥漫在空中,使人陶醉。浅绿色的槐花层层叠叠布满树冠,带来阵阵清香。层层绿叶,遮挡着阳光,形成片片绿阴,游人在树阴下歇息,谈天说地,读书看报,令之流连忘返。七八月份,槐花渐渐落了,那点点淡绿又不断点染着庭院的地面,麻雀、喜鹊欢悦其间,又是一片生机。临近九月,秋风乍起,槐枝欢舞着,树下的小松鼠跳跃着,游人来来往往,成了一道温馨的风景,迎着散落的槐花我漫步其间,体会着“满地槐花秋”之境。偶有僧人在树阴下对弈,“一树槐花几幽香,棋盘素茗曲悠扬”,那又是一番境界。丁亥年夏月,京城槐树花期正逢大年,花势旺盛,雍和宫也不例外,每日花飘满院,引人驻足。而槐树的叶则落得晚,12月初才纷纷落下。大雪过后,古铜色的树干托着银絮,厚重而剔透,更显其沧桑本色。别致的景色,忙坏了爱好摄影的人们,怪不得当年曹植曾留下“羡良木之华丽,爱获贵于至尊”这赞扬国槐的诗句。
古树名木与古建并存,是京城的特色,也是雍和宫的特色。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建设国子监辟雍的过程中,有51株槐柏准备伐除,乾隆皇帝知道后,当即下谕:“凡能移栽的幼树,不准砍伐。就近移植于太学门外、雍和宫,余下不能移植的大树,要利用到辟雍工程上去。”雍和宫的古槐即是在这时从国子监移植过来的。
这古槐与雍和门院的建筑相呼应,布局基本呈对称形栽植。细观之,最粗的一棵在雍和门西侧,已有300多年,属一级古树。此树苍老遒劲,树叶浓绿,生机盎然。主干上高低不平、斑驳的树鳞,似乎诉说着那一段段不寻常的历史,诉说着这座古寺的变迁。而另外数棵200至300年间的古槐则各具身姿,有的做招手状,有的做鞠躬状,有的静静侍立似护卫着古寺,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乾隆及以后各帝是经这槐树间到各殿礼佛的自清代以来,雍和宫的金刚驱魔神舞(俗称“打鬼”)仪式,是在这槐树旁举行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也是经这棵棵槐树来雍和宫视察的1997年,歌唱家胡松华及画家王定理、官布、马海方、王尧民等是在这槐树阴下挥毫泼墨,喜迎香港回归的这些年,第十一世班禅是经过这槐树间至法轮殿讲经说法的。
“名园易得,古树难求”。我在雍和宫的这些年,眼瞅着这古槐的成长,那树枝叶茂盛犹如伞盖,树皮皴褶更为粗壮,裸露的树根也更加突出了。棵棵巨槐映衬在这黄瓦朱壁、飞檐峰脊的殿宇间,正因雍和的名称,显得那样宏大、厚重与和谐。近年来,雍和宫僧、俗二众对于如何保护这些活文物花了不少心血,并请专家对古槐精心修枝、除虫,对数棵有洞的古槐进行了复壮,将树干的腐朽部分除菌后填充了养料封严,使古槐充满了生机。
雍和宫游玩攻略
景区介绍:
雍和宫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以其规模宏大、清代帝王的宗教活动场所及联系蒙、藏上层人士的特殊历史作用而闻名于世。旧址创建於清康熙年间,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雍正驾崩后,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寺院位于北京内城的东北角上,南起戏楼胡同,北至内城城垣,总长近400米,占地约66000多平方米,殿宇宏伟,气势巍峨,是民间传说的香火最旺、最灵验的祈福胜地。
雍和宫旧址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将此处修建为皇四子胤禛(后为雍正皇帝)的府邸,雍正驾崩后,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
门票价格:
25元/人
开放时间:
09:00-17:00
最佳游览时间:
四季皆可
到达方式:
北京市乘地铁5号线或2号线到雍和宫C口出,公交62、44、特2路雍和宫下车,公交13、116、684路在国子监下车。
雍和宫附近美食攻略
埃蒙小镇户外主题餐吧
很有特色的小馆,吃并不是主题,泡才是精华所在,环境是酒吧风格,木桌木椅,灯光温暖,墙上贴了很多照片,橱柜堆满旅行杂志;服务员大多皮肤黝黑,一看就像是云南过来的。在这样的地方呆着,感觉很舒服。
地址:北京东城区雍和宫方家胡同46号G座
推荐菜:香茅草烤鱼、黑三剁、老奶洋芋、过桥米线、菠萝饭、小锅米线、大救驾、竹荪汽锅鸡
记忆鱼味
地方小偏僻,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灯光盈盈的厅堂,高高的屋顶和以星座命名的座椅都非常有爱。石锅鱼真是没话说,红汤、清汤都美味,鲜就一个字,加上石锅特别厚,一直吃到最后汤也没凉。烧烤中扇贝和生蚝都不错,边吃边聊何其快哉。人气挺高的,去前最好订位。
地址: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3号
推荐菜:石锅鱼、石锅鲶鱼、烤扇贝、红汤鲶鱼、凉菜、烤鸡翅、烤生蚝、烤大虾
烤肉宛饭庄
享誉京城的清真老字号,烤肉界中南宛北季的南宛就是指这儿。店铺装修有点意思,异域风格明显。吃食也少不了牛啊羊啊,味道都不错。烤牛肉鲜香细嫩,火候正好;烤羊肉酥松嫩滑,一点异味没有;芫爆散丹得趁热吃,脆、嫩,凉了就差意思了。
地址: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85号
推荐菜:烤牛肉、烧饼、羊肉串、它似蜜、卷果
方家壹贰
私房菜小店,店面不大,菜肴美味可口。环境不错,看得出来是经过店主精心设计的。也可以坐下来喝点东西,听听音乐。
地址: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方家胡同12号
推荐菜:发财有方、蛋黄焗虾仁、方家坛子鸡、浓汤娃娃菜、家乡镗蒸回头鱼
Detour米店
地方有些难找,店面不大,装修上虽没突出云南特色,倒也有自己的风格。蘸水牛肉裹满小料送入口中,很嫩;青柠蒸鱼上半层清淡鲜美,下半层占尽了柠檬的清香,专为口轻又爱鱼之人设计;黑三剁、小米渣之类的大众云南菜也不错。价格适中,服务员很实诚。适合三两好友小聚。
地址: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北三条57号
推荐菜:青柠蒸鱼、黑三剁、小米鲊、沾水牛肉、米酒
56号院
院门很古朴,尤其是门口的大鸟笼挺有意思,院子里也古香古色的。菜品是私家菜的路数。菜量不算大,不过口味很精致。
地址:北京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56号
推荐菜:一个馒头、石板茄夹、一个蘑菇、金箔虾仁
宽板凳老灶火锅
进口处一个铜像坐在那儿乐呵呵地吃火锅,里面是宽宽的开间,散放着方桌、长宽板凳,和四川的店很像。要的九格火锅,便于捞出涮料。锅底辣但不呛人,而且越吃越香。巴蜀牛肉事先腌过,肉质厚实、有嫩度;其他菜品并无过人之处,就是还算新鲜。
地址: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88号
推荐菜:巴蜀牛肉、鸭肠、毛肚、苕粉、鸭血、麻辣牛肉
素精灵
餐厅现代感强,宽敞开阔,风格独特,意味深长;现代风格和藏式品格为一体,金碧辉煌,神秘而又清净。菜品搭配丰富、精美,用餐氛围高雅。
地址: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30号
推荐菜:素香肠、吉祥三宝、无法可说
秦俑岐山面
不错的陕西面馆,面条据说是用最好的白面,加蛋清儿使劲揉,才这么有韧劲儿。岐山臊子面酸辣咸鲜,油泼扯面百吃不厌。凉菜也不错,便宜量大。只是店面实在小,生意实在好,拼桌那是常有的事。
地址: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32号
推荐菜:油泼扯面、岐山面、肉夹馍、羊肉泡馍、干拌面
聊斋
火锅里的牛板筋非常嫩,一点儿也不塞牙,而且还很入味,味道非常好,涮的菜品价格很便宜,种类也很多,有很Q的豆腐,最后是很好喝的特制饮料,酸酸甜甜的,配牛板筋锅最完美,老板非常热情好客,服务很好。
地址:北京东城区北新桥头条胡同59号
推荐菜:牛板筋火锅、冻柠茶、冰镇情果、蛋清豆腐、情果、素肚
张妈妈特色川味馆
人气很旺的一家馆子,川菜做的不错,推荐菜是钵钵鸡、连山回锅肉、张妈妈小炒、冰粉等等。
地址:北京东城区北新桥头条胡同59号
推荐菜:钵钵鸡、连山回锅肉、张妈妈小炒、冰粉、担担面、伤心凉粉
火凤凰(雍和宫店)
十足的火锅店环境——地板油得粘脚,餐具、纸巾一切从简,整个一室内大排档,估计老板的心思都花在经营和改善菜谱上了。主打的牛蛙论斤卖,分带皮和剥皮两种;下锅一滚就行,时间长了打捞工作会比较艰巨;味道嘛,肉质爽滑,又很入味。难怪这生意好得,服务员普遍耳背,叫了听不见啊!
地址:雍和宫大街甲62号(北新桥路口)
北京寺庙景点大全:
1、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2、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
3、大觉寺。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
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大觉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4、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最特别的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2014年12月18日,北京门头沟区责令古寺景区撤除违规功德箱。
5、弘慈广济寺。
弘慈广济寺占地2.3公顷。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
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是研究中国佛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关于雍和宫里有哪些景点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