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整合就绪后,才逐步向前整合及接受各种讯号的解调器(demodulator),目前芯片商因各区域市场与接收方式的差异而支持不同的解调规格,然而,技术实力强劲者已可同时针对地面、有线、卫星推出完整且相对应的解调器(demodulator);包括broadcom、stmtk、mstar等技术领先群已相继推出整合前后端芯片的soc产品。
多格式解码 soc芯片的解码功能越来越强大,几乎主流的各种视频格式都可以解码。例如,marvell在2012年ccbn展上展示的armada1500解码芯片支持多种输入方式,解码格式支持h.264avc/mvcvc-1、mpeg2/4,vp6/8,avs,h.263,realvideo8/9等,用户可将家庭中的多个机顶盒和外部资源(如各种家电的遥控器)叠加,实现多个应用同时运行的画中画功能;还可以实现视频和图形的叠加,让用户一边看视频直播,一边调用浏览器进行网页搜索。
芯片软硬件优化并行 强大的软件支撑能力,要求cpu主频越来越高,已超过1ghz,还有各式各样的接入方式适应能力支持高级安全、支持智能影院、支持更强视频显示质量等。
海思展出的芯片除了在硬件的优化上不断提速外,软件的改进也不落后。比如在硬件方面,实现3d引擎加速、3d视频播放等,软件方面的改进如支持华数视频、游戏、应用商店、dlna等。 在工艺方面以65nm及以下的高端先进工艺为主 国外主流电视芯片基本已经进入40nm时代,如mstar、博通、瑞萨等企业的soc芯片均已采用40nm工艺。st的28nm技术芯片stih416集成armcortexa9双核处理和armmali四核图形处理器,因而能够管理多重软件环境,如优化内容播放和应用性能所需的android、html5以及3d功能,能在多种屏幕上播放高清内容,并能运行视频电话应用软件。
我国发展电视芯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 电视整机企业有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长虹、海信、海尔等家电企业都投资成立了旗下专注于电视芯片及方案设计的ic设计公司,电视整机企业涉足芯片领域有其内在的需求。
一方面,电视整机企业积极参与上游产品的研发,可以解决电视整机设计与电视专用芯片研发“两张皮”的问题。因为随着电视逐渐it化,芯片加操作系统成为形成整机产品附加值的关健要素,不做专用芯片的研发,只能完成简单的组装,产品难以避免同质化。另一方面,切入芯片领域能够提升国内电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整体情况来看,家电企业涉足芯片产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数字电视soc随着处理器性能、电路规模和工艺提升,项目投资数额巨大。另一方面国内电视整机利润也逐年下滑,靠电视整机的微薄利润已经难以支撑数字电视soc日益高企的开发成本。从技术角度来看,数字电视soc硬件差异化并不明显,创新有难度,面临着台湾和欧美企业竞争,生存压力巨大,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 台湾大小m合并迫使电视企业找到第二供应商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数字电视主控soc芯片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市场份额超过90%,其中mstar的芯片超过80%的市场份额。
mtk和mstar的合并,意味着电视整机厂商必须要找到第二供应商,以摆脱对上游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提升议价能力和供应链安全性。同时也有必要通过自己设计的ic来实现整机的差异化。事实上包括samsung、lg、sony在内的韩日电视厂商都有自己开发主控芯片并用在自己的高端整机上。
同时,从产业发展趋势看,芯片决定电视整机产品定义能力。电视产业链的发展趋势正在向消费者端移动,电视整机制造商更加关注客户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半成品”甚至是“准成品”迅速完成自己的产品开发。电视芯片供应商为缩短整机客户开发周期和降低设计的复杂度,从向客户提供芯片转变为向客户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电视整机产品的功能定义目前基本是在电视芯片企业这个环节完成的。 越来越多的电视整机企业选择芯片厂商或分销商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应对市场挑战的做法,虽然客观上降低了整机厂商开发成本,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
但此种趋势使芯片厂商对电视产业链的掌控力明显增强,整机厂商很容易对芯片供应商产生技术依赖,更重要的是由于上游供应商都会把同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卖给不同的整机制造厂商,导致产品同质化。如何摆脱对供应商的技术依赖,同时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是我国电视整机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