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
矗立千年
全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矗立如故,让人赞叹。
楚音韶乐
形制精确,方能保证音律精准,这在今天也不易办到。合理的金属成份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创造了“楚声韶乐”的曾侯乙编钟实在是一件稀世之宝。
编钟最早兴起于什么时期?是不是只有在宫廷里才能用编钟演奏?
今天分享的是一个穿越的旅程,近几年的穿越剧是越来越火了,各种奇葩的剧情都有,其实对于生活有时候我们是很矛盾的,既理想又现实。因为从小喜欢音乐,所以对乐器都有不小的兴趣,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是一座集音乐类文物收藏展示、音乐作品舞台呈现、音乐文化研究与普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承,以及音乐类文创产品开发与销售的主题性专业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古董级的唱片个留声机,是一个非常好的陶冶情操的好地方。平时出行都是依靠大白,长安品牌现在在中国的主流市场上很抢眼,因为自主研发出了几款经典车型,也在SUV市场上占了比较大的份额,特别是我的CS75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一经上市就火爆了,还出现了抢购潮,直到现在还是一款比较流行的座驾。
从家出发,楼下的大白看起来神采奕奕
外形坡运动健儿的动感有一种
我喜欢尾部的造型,非常有记忆点
车身修长轴距大,空间舒适
内饰做工精美,看起来大气上档次
安稳的行驶,不得不说长安的硬件都非常抗打,一年多来没出过任何问题。
世界音乐博物馆从外形来看就很欧化,设计风格很时尚,也是一个古建筑
全球珍稀的世界级音乐文化藏品超过300件,完整呈现了世界音乐文化和声音记录传播设备的发展史
世纪留声·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藏国家“编钟”乐器行业标准制定专家
留声机的柜体优雅漂亮,柜体前面两侧有着优美的曲线,还有精美的雕刻
磁盘在现在是非常少见的,留声机专用
顺着台阶向上走,上边还有很多呢
各种小的台灯,顺时间被他们的美所征服
装修都不是中式的,洋气十足
谢谢其中一台有幸成为慈禧太后1904年70大寿的礼物
后来的柜式留声机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出现了后期的一个又一个型号
这位就是这里的店主了,有时候就像这样跟孩子互动,孩子开心极了
该博物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音乐文化藏品众多、展品文化价值高、展品历史跨度长、地域范围广的音乐文化博物馆之一,让曾侯乙编钟在中国东北敲响第一声!
曾侯乙编钟属于什么乐器?
编钟起源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是古代宫廷中主要的演奏乐器也是大型打击乐器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一的扁形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打奏乐。 编钟一般在民间很少流传。编钟作为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常用于宫廷大型祭祀、庆典等节日,编钟每个钟的敲击声音都有所不同,并且表面绘有精美的纹饰图案。
一、宫廷编钟
在古代时期,铸造青铜器一般都是官府行为,尤其是像编钟这种大型国之重器,在民间以及普通的坊间是绝不允许铸造的,这就限定了编钟的铸造条件以及使用条件,那就是只能在宫廷中或者是文士大夫府邸之中演奏,民间几乎看不到编钟的影子。再加上编钟所铸造的难度之高,花纹之精美,再加以镌刻铭文,明显属于达官显贵阶层的用物,如果普通百姓使用恐怕会有牢狱之灾。
二、编钟的历史
编钟铸造所用的材料为铜、锡、铅合金,编钟表面纹饰有鸟、兽、龙等花纹,花纹精美,并刻有铭文,借以标明每个钟的发音音调。可见在几千年以前,我国古代对于音乐乐器的铸造技术就已经炉火纯青,它要比欧洲的键盘乐器早出现将近二千余年。编钟每逢祭祀、战争等时期都要演奏,表达了古代时期人们对于美好愿望与生活的向往。
三、历史评价
编钟作为我国古代独有的乐器,承上启下,延续了我国古代在音乐乐器方面的精髓,其音质清脆动听、音准稳定、音色标准,丝毫不逊色于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西方的军鼓、架子鼓等打击乐器。其地位在世界上堪称独树一帜。
青铜编钟的科技考古学探微
后羿编钟是我国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旋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它们堪称“编钟之王”。后羿编钟包括19个钮钟和45个雍钟,加上楚惠王赠送的一个拨钟,共计65件,总重量2500多公斤。它们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大和保存最好的编钟,并以雍钟下排的铭文“曾侯乙”命名。任何有机会听到和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惊叹,称赞它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曾益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排三层彩绘木梁连接而成,形成一把弯曲的尺子。横梁的两端装饰有青铜套筒,带有浮雕和贯穿的龙或花瓣形装饰。中梁和下梁分别由三个剑铜头和手支撑,通过横梁和母子样的方孔牢固连接。中间还有一个铜支架支撑横梁固定。手持军刀的青铜人穿着长袍,腰间系着腰带,表情严肃,站在青铜雕刻的圆形基座上。是青铜人像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也强化了整套编钟的宏大地位。完整的时钟架由245个部件组成,可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屹立如初,令人叹为观止。《楚邵》中音乐的准确形态可以保证旋律的准确性,这在今天是不容易做到的。合理的金属部件比例,标准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得编钟达到了惊人的音响效果。创作了《楚声韶乐》的曾侯乙编钟,真是稀世珍宝。后羿编钟按大小和音高的顺序整理成8组,挂在一个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编钟上刻有关于音符、音标、人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竹梁(梁)和挂饰上的铭文、盘铭文、盘盒铭文3775字。它们的内容是先秦音乐节奏的重要资料,被专家学者称为“一”。共有64个编钟(除了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那个),每个编钟都能发出两种音乐声音。整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旋转宫殿,以和声、复调、调音手法演奏各种音乐。实践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以前一些专家认为的秦汉时期,更不是古希腊的舶来品),中国音乐就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在7音、5八度、12半音、弓玄音的表现技法上已经形成了理论和实践。因此,曾侯乙编钟的发现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价传统的音乐学科,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编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打击乐器。它把音乐钟按照大小和音高的顺序分组,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打,因此得名。
引言
老子云:“大音希声。”然而这只是一种哲学范畴的意境。设若一切至大至美之音皆以无声少音为终极,那么世上何谈“音乐”二字?在上古的中国,更是以“黄钟大吕”作为追求的音乐至境!
说到“黄钟大吕”,自然而然要提到奏出音乐来的媒介物—乐器。
而说到古老的中国乐器,就不得不要言及青铜乐器,而其中又以青铜编钟格外受人瞩目。
青铜编钟的发展史概略
(一)起源期(西周以前<公元前1046年之前>)
现在一般认为,原始时代已有钟的雏形,材质为竹、木之类。而考古发现证明,最原始的钟是陶制的,[1]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具有腔体模截面且呈非正圆的形状。而青铜编钟真正的滥觞则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约公元前2100年),[2]因其有“合瓦形”结构,符合中国式编钟的基本特征。而真正意义上的青铜编钟是在江西新干的大洋洲商墓中被发现的最早的鎛钟,[3]但当时尚未盛行。
图一,二里头出土铜铃
兴盛期(西周至战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当鎛作为青铜编钟的三种形制之一(另外二种是甬钟和钮钟)开始盛行时,已是春秋战国时期。[4]考古发现,陕西眉县出土的3枚鎛属西周中期,[5]为迄今所知比较完备的一套编鎛。最早的甬钟出自陕西宝鸡伯格墓,学界有“南来”、“北来”、“南北交流”几种说法,而以“南来说”最具说服力。成型后的甬钟以其特殊的结构而常悬挂,侧悬或直悬。如此有利于甬钟的编列使用。[6]晋侯稣编钟大约作于周厉王时期,展示了西周甬钟的发展演变历程。[7]最早的钮钟是河南陕县虢太子墓出土的9枚一组,属西周末至春秋初。[8]
图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鎛钟
最蔚为壮观的一套青铜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编钟,全套编钟共计65枚,其中甬钟45枚,钮钟19枚,另有楚王赠送的鎛1枚。[9]是迄今声律最为齐备,铸造最为精良的青铜编钟。每个钟可发两个乐音。[10]
图三,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
这一时期是编钟从定型成熟到盛行的黄金时期,名副其实的兴盛期。
衰落期(秦汉至清<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
孔子曾云:“克己复礼”。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到春秋时期,周礼已多少受到些许破坏。而至战国末期,则真的是礼崩乐坏了。这一时期贵族僭越礼乐制度,既使得青铜编钟得到大发展,又为其盛极而衰埋下伏笔。[11]
秦汉时代,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编钟发展的兴盛期结束,双音钟制作随之失传。[12]
其后各朝代虽有想恢复周礼古制,如制造雅乐用的钟、鎛等,但均不能与先秦时代青铜编钟同日可语。如清代制作的编钟没有一套是合律的。[13]由此可见青铜编钟的衰落何其甚也!
青铜编钟的声学原理
若干年前,沪上的电视台举办家庭演唱赛,最后获得冠军的家庭采用了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碗琴。碗琴的音调高低和加水的多少有关,在碗里加上不同量的水,碗里剩下的空气的量也就不同,[14]如此,即可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并且有音阶变化,产生出美妙的乐声。同理,编钟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声学原理,只是材质、制造技术不同罢了。
青铜编钟的声学原理无疑要比碗琴复杂得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三:1、钟体结构的特殊性。
由于编钟具有合瓦形的结构,其发音机制就是弯曲板的板振动,能够产生两种基频振动的模式,使一钟双音成为可能。[15]宋沈括曾云:“古乐钟皆圆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可认为是对编钟合瓦形特殊结构的肯定。[16]
图四,甬钟各部位名称说明图
2、钟体各部位几何尺度的特殊性。
编钟钟体的尺寸与声学性质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整铣长及钟体厚度改变编钟的振动频率。[17]以曾侯乙编钟为例,它的定音钟频率经实测为256.4Hz,与当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接近。[18]
3、钟的合金成份的特殊性。
编钟的合金成份在先秦的《考工记》中略有记载:“六分其金(即铜),而锡居一”。[19]以曾侯乙编钟为例,含锡量在12%-14.5%。含铅量在1%-3%,余为铜及少量杂质。含锡量低于13%时,音色单调、尖刻;含锡量在13%-16%时,音色丰满、悦耳。是否加铅直接影响到钟声的传递,铅能很好地起到阻尼作用,加快钟声的衰减,有利演奏,又不影响音色。[20]
青铜编钟的铸造技术
上节中已提到青铜编钟的合金成份与发音相关。而正确的合金配比就是编钟铸造技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如上所述《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21]含锡量在七分之一,即14.3%,可见当时铸造技术已经比较规范了。另外,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编钟均采用分范合铸法铸造。[22]现代科学鉴定表明,以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种青铜器物为例,其制作工艺大致有浑铸、分铸、锡焊、铜焊、雕刻、镶嵌、铆接、熔模等铸造技术。[23]
青铜编钟的理化分析与测年方法
理化分析
根据陈铁梅《科技考古学》一书第五章《冶金考古概述》所述,对于青铜编钟之类金属遗物进行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的手段主要有四种,试简略转述如下:
化学组成测量;
化学组成测量,在20世纪中叶以前,都采用传统的湿化学定量分析方法。随着分析仪器的进步,目前比较常用的仪器分析有:原子发射光谱仪(AES);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X荧光光谱仪(XRF);
电子探针(EPMA);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和中子活化分析(INAA)。[24]
显微结构观察;
青铜制品的机械性能则是由其合金内部的显微结构决定的,观察、研究的仪器主要有:
实体显微镜;
图五,实体显微镜
光学金相显微镜;
图六,光学金相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25]
图七,电子显微镜
物相分析;
利用青铜制品表面产生的锈蚀产物进行矿相分析,主要方法有:
X射线衍射谱仪(XRD);
红外吸收光谱仪(IRA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激光拉曼光谱仪。[26]
铅同位素分析。
测量铅同位素比值的仪器主要是质谱仪。[27]
测年方法
由于青铜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测年是十分困难的。包括青铜编钟的测年目前也只能通过间接法测得,比如个别青铜编钟上可能残留有黏土质或砂质的铸造模具,由此可采用热释光测年,测得青铜的制作年代。[28]
目前,许多研究单位在对青铜器具做直接测年的研究,我们有理由乐观地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编钟等青铜制品一定会能够实现直接测年的可能。
计算机及数学在青铜编钟考古中的应用
如今,计算机的应用可谓方兴未艾,仅以青铜编钟为例,其在考古上的应用就很广泛,有发掘的计算机模拟与登记;绘图中的计算机技术;问题的计算机模拟;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等等。[29]比如湖北省博物馆2007年在对馆藏编钟的修复过程中,就曾将编钟原音收集到计算机中,恢复原音成为青铜编钟修复的一个新标准。[30]
另外,数学在考古中的应用也比较常见,如:考古中的数学模型;数理统计在考古中的应用;模糊数学在考古中的应用;系统论在考古中的应用。[31]
结语
时至2017年,人类的新兴科技层出不穷。如今,人工智能已然战胜了人类的围棋高手。AR、VR等等技术不断更新。3D技术日趋成熟,谁说未来不能用3D技术修复或复制出青铜编钟呢?如前所述,实现编钟等青铜制品的直接测年日益成为可能。可以预测:各种新技术必然会应用于青铜编钟的考古中,人类会理性地应用各种新技术,解开我们的祖先许多难解的智慧之谜,造福于今人和后人。也许,这就是我以青铜编钟为例对科技考古学的意义进行些许探讨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欣,中国古代乐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P6
[2]蒋定穗,中国古代编钟论纲[J],中国音乐,1995,(1)P17
[3]关晓武,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J],中国科技史料,2001,(1),P39
[4]同[3],P39
[5]同[3],P39
[6]同[3],P39
[7]同[3],P40
[8]方建军,地下音乐文本的读解—方建军音乐考古文集[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P259
[9]秦序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乐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P125
[10]同[3],p40
[11]同[3],P40
[12]同[2],P20
[13]同[2],P20
[14]清澈贝贝,新浪博客—奇妙的碗琴[OL]
[15]刘玉堂等,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59卷(5),P597
[16](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P278
[17]同[15],P597
[18]武际可,音乐中的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P64
[19]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41
[20]同[15],P597
[21]同[19],P41
[22]同[2],P18
[23]同[15],P596
[24]陈铁梅,科技考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11-114
[25]同[24] ,P114-120
[26]同[24],P121-125
[27]同[24],P126-139
[28]同[24],P126
[29]潘春旭,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文物的理化分析PPT-5[EB],P57
[30]胡家喜等,青铜编钟修复中的矫形定位装置及其使用[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00),P1
[31]同[29],P58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以上就是关于编钟资料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