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至9月1日,记者走访了邹城、肥城、广饶等地,实地探访农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给农民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8月30日下午,邹城市北宿镇西丁村村民顾克保来到村里的农民自助服务中心,将存折交给管理员,随即就取出1000元钱。“自从有了这个"机器",家里再也不用多放现钱了。啥时候用,啥时候取,用多少取多少。”
“这个"机器"除了能取款,存款、转账、汇款都可以。孩子在外地上大学,我也是用这个"机器"给孩子汇款,再也不用跑十几里地,到镇上去汇钱了。”顾克保说。
西丁村安装的这个“机器”叫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由农信社免费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设备在村里安装后,聘请了村内威信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作为设备管理员,负责日常运营。同时,农信社给予管理员一定的业务费用。
“俺们西丁村以种植蔬菜为主,经济条件还算不错,自从今年2月份安装设备以来,每天可以办理40多笔存取款业务,金额达20多万。”设备管理员韩文燕说,“除了给西丁村村民的老百姓带来方便,还辐射周围的南屯、霍村等12个村庄的5000多人。”
农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设在村里头,24小时可以运转,各类支农惠农补贴的支取,小额现金调剂、账户余额以及交易明细查询、自主缴费、口头挂失、存折补登等业务随时都能办理,存折和银行卡都可以使用。农民再也不用为小额存取款、转账等业务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跑到乡镇或县城办理。
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村庄,由金融服务的“盲点”,变为金融服务的“亮点”。肥城市安临站镇下庄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民过去办理金融业务需要到五六公里外的镇上。2010年9月,泰安市首台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在下庄村投入运行,这个设备不但让下庄村村民受益,还辐射周围的山套、沟南、东界等9个村,受益人群达2万人,来此领取“新农保”的“空巢老人”就达到1200人。
“村里做买卖的个体户平常进货都是从我这里提前将货款打入对方账户,然后再去城里拉货,既方便又保证了资金的路途安全。尤其是"新农保"、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下来的时候,我这个小屋里里外外都是人,平均每天要办300多笔业务。”下庄村村民、设备管理员苏金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