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的分类,首先如下所示。
在这里所见到的太刀的形状据说是在平安时代完成的,但镰仓时代中期的文献中已经有打刀的记载。相对于重武装时所佩带的太刀,轻武装时所用的刀剑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刀和太刀的区别是:当刀是刃向下佩于腰间的时候,刻在茎上的作者铭处于外侧的刀称之为太刀。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备中清江的刀匠以及丰后国行平等人,可能是因为处于只制作太刀的时代的关系,将铭刻在了刀的铭所刻的地方,因此这种刻“刀铭”的太刀,铭是刻在内侧的。在“新刀期”的肥前国忠吉一派还有刻有“太刀铭”的刀。此外,当太刀在磨过后变短,只能作为刀使用的时候,哪怕有太刀铭也同样称其为刀。
另, 薙刀也曾称为长卷。
其次,请看下图,从制造法(造込)来分类,是指把太刀、刀、短刀等以外形来分类。大半的太刀、刀是镐造,短刀是平造。凡是镐造的上品,有以下三个条件:“不弯、不折、善切”。可以说这种铸造形式,合理地满足了这几个相矛盾的要求。切刃造(きりはづくり)是一种古老的形式。正仓院的大刀和伊势神宫的刀剑都是这种形态。锋两刃造(きっさきもろはづくり)在这里是用短刀的照片来表现的。在正仓院有作为平家 重宝的代表性遗物“小乌丸”。两刃造(もろはづくり)是以剑为代表的造法,正如字面意义,刃是两面的。冠落造(かんむりおとしづくり):除了刀尖和茎部以外中间的部分打造得极其纤细,主要是为了美观。おそらく造,是幕末名工源清麿的名作。
第三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切先(又称为锋),见下图,这种分类在刀剑的鉴定上是极其重要的依据,可以表现出时代的变迁,以及地域刀匠们的特征。在古代,大和、山城的太刀多是小切先。镰仓时代则是中切先,在蒙古袭来时的文永之役(1274)、弘安之役(1282)的时候则流行猪首切先,南北朝时代主要流行大切先。
第四种是茎的分类,见下图,茎(なかご)也就是指刀剑的柄的部分。然而通常,柄是指“拵”(こしらえ,即正式的刀装具)和“白鞘”(しらさや,是指通常情况下存放刀的刀装具)的柄。在这里把不带拵的刀剑本体(即单指金属部分)的柄称为茎(也写作“中心”)。茎开有孔,这是留给套装固定拵的柄和白鞘的柄的孔。这个孔叫“目钉孔”。目钉孔据说是南北朝时代的刀匠所创,是用钢凿凿出来的,孔的形状有一种古朴的味道。在室町时代以后,开始使用旋床来打孔,因此多为圆形。偶尔也能够见到雉子股型的太刀茎。
第五种按茎尻分类,见下图。茎尻(なかごじり)是茎的最末端。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请与下文茎的形状分类结合起来看。
第六种分类法仍然是按茎分类,见下图。刚制作完成的茎的形状称之为“生ぶ茎”,由于要把刀剑的尺寸缩小的缘故,就产生了“磨上”、“大磨上”的形态。“折返铭”(おりかえしめい)和“额铭”(がくめい)的产生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尽管也有因为破损而将尺寸缩短的情况,但最大的原因是德川时代初期,幕府禁止佩带长大的刀剑。将可以佩戴的刀件的尺寸定在二尺二到二尺三之间,称为“定寸”。日常佩在腰间的名刀就不得不把尺寸缩短。然而把铭去掉实在太可惜,不得已,只有把刻有铭的部分硬是弯过来,就成了“折返铭”。如果这样还是不行的话,就只有把铭取下再镶上去,这样的称之为“额铭”。
第七种是按鑢目(やすりめ)分类,见下图。所谓鑢目,是指茎的上方有颗粒突起的部分(估计是为了增强摩擦 )。各刀匠流派制作鑢目有着不同的创意。
第八种分类是按刃纹(はもん)分,见下图。所谓刃纹,是刀匠们把所煅烧的钢砸做锐利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刃)。在已经煅烧过的刀身上放上土,刃的部分放得薄,其他的地方放得厚,然后烧热,再马上冷却,完成煅烧。土的厚薄可以调节煅烧的温度。土放得少的刀刃部分经过急速的温度变化,成成为强固的钢,也就是“善切、不玩”的部分。其他的刀刃部分则成为柔韧的钢,就是“不折”的部分。刃文的形状由土的放置方式所决定。刃文的分类在后文有详尽说明,不同的刃文有着各不相同的作用。这里先来说明一下刃文的大的分类。
首先,日本刀的刃文分为两大类:“沸”和“匂”。
在烧刃上可以看到象银砂一样闪闪发光的细微颗粒,这种就是“沸”。在刃上看到的称为“刃沸”,再“地铁”上看到的称为“地沸”。“沸”的代表有正宗。 “匂”是指在“烧刃”和“地铁”的分界线上,可以见到一条发着白光的线。在显微镜下观察,“沸”和“匂”是一样的组织。在肉眼看来,圆粒状的小颗粒是“沸”,一条细线的是“匂”。“匂”的代表有备前传。
“互の目足”是一个分界线,然后下面是刃的中间部分。此处名为刃文,见下图。
刃文大致可以分为“直刃”和“乱刃”。在乱刃的形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刃文的形状。这种乱刃的形态中基本上是“湾れ”和“互の目”,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因此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称。各位刀匠和各流派的特色都在这种刃文的变化里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由此刃文的特色在鉴定刀的流派甚至制作者上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分类表。这个分类方法是来自于佐藤寒山所著《刀剑鉴定手帖
WC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