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早的地板,是用蒲草、芦苇等植物编成的“筵”,用来铺地,然后再在筵的上面再用更加精细的带纹饰的蒲草或者竹子编织的“席”铺在筵上面,用来坐或者睡觉,这就是“筵席”的来源,以及“席地而坐”“入席”等词语的原意。
筵最早出现于夏商或者更早,最早是铺在平整过的夯土上,到了后来有了地砖就铺在地砖上。席则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用品,不但晚上铺开用来睡觉,而且写作、会客、吃饭都是在席子上进行。而且在从西周开始,宾主入席都是有严格的规定。
《周礼》就有规定有客来访,主人必须按对方的身份铺设相应规格的席子,主人坐东面西,客人坐西面东,铺席的数量从天子、诸侯、士大夫及老百姓都有严格规定,如果多使用席子就会被视为僭越,会被治罪。席子文化衍生出来的物品就是席镇,是用来压住席子的四角,防止席子卷起。
&战国错金
双兽青铜席镇
一直到了唐代,仍然有用筵铺地的习惯,只是席的使用不再像汉代以前一样严格,而且随着胡床的普及,席子作用不再重要。与此同时,胡人的马扎也流入中原,人们渐渐有了坐凳子的习惯,慢慢摒弃了席地而坐的习惯。只是用筵和席的生活方式被日本人学去,就成了“榻榻米”,被日本人当成了国粹。
&南唐时期,中国人已经完成了从跪到坐的转变。
唐代以后,胡人的较矮的胡床和马扎逐渐加高,最终变成了后来的床榻和椅子,中国人也从席地而坐变成了正襟危坐,告别了罗圈腿和萝卜腿,把它们留给了日本人。
到了现在,而筵演变成了吃饭的代名词,席则成了座位的代名词,席子也变成了夏天纳凉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