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生曾如此骄傲声称,“我的艺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符号,普天之下,凡有人群的地方,都知道什么是范曾的画。”范先生很自信,别的艺术家从来都是“功过任人评说”,他自己年纪轻轻就给自己做了“盖棺论定”,仿佛当年东方不败先生的自拟广告词似的:日月神教,战无不胜,东方教主,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但这些话,以我龌龊的心理,往另一个方向理解,又何尝不是在“夫子自道”画押招供,似乎在说:我的画,已经千篇一律到了如同商标一样的“凡人皆知”。也正因如此,我虽偶尔也拜读范老师大作,闲暇也会热衷参观他的书画展,对他的才学也有佩服之心,但是对他这个人,从未生起过敬意。不但如此,中国文化界硕果仅存三“大师”,余秋雨先生,文怀沙老师,以及眼下的范曾大师,我都曾经对他们有过很激烈的批评,不自量力,也不假辞色。
如何客观评价范曾这个人?
曾几何时,于丹被冠以“国学大师”的雅号,这还不过瘾,还有媒体称之为“文化圣母”。于丹的名号确实是大,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丹的国学不再感冒,而是予以质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于丹的“国学大师”称号是有水分的。一时间舆论,对于丹不是太友好。范曾倒是提了一个与大众论调相左的看法,他表示“我赞赏于丹,她的知识不能尽善,却是一个启蒙老师”。范曾在文化界,也是响当当的“国学大师”。因而,货真价实的“国学大师”对于丹的评价,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范曾的身份,不仅仅局限于画画,在官方资料中,他的身份还是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他还是“当代大儒”、“国学大师”,并且与其身份是相匹配的。范曾的学识,这是值得肯定的。笔者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他八十有年,对于早年背的古文古诗,依旧能够遵循古法朗诵下来。其实,朗诵不像现在这么上嘴唇碰下嘴唇张口读读就行了,对于抑扬顿挫、表情神态,甚至于读音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现在人对古人朗诵的要求基本上淡化了,范曾却能够按照传统来朗诵,无愧为范仲淹后人。范曾为江苏南通人士,性情应符合江南水乡的自然特征,可人家的性情却是如同北方汉子一样豪爽。范曾说话腔调,洪亮有力,这是一个心里藏不住话的人。
范曾对于丹的评价,相对来说比较中肯。笔者带大家来看一看,是否如范曾所说那般真实。范曾表示他很赞赏于丹,这点笔者还是认可的。范曾自称“五百年来第一人”,八大山人也是自信能够超越,能入他法眼并且由衷赞叹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于丹也值得范曾赞赏。她以自己的学识,结合孔子《论语》,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说明人生的道理,背后是需要扎实的国学功底作为支撑。于丹自幼读《论语》,她是在诗词歌赋中成长起来的,国学功底还是比较深厚的。
范曾赞赏于丹,却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于丹学识不能不能尽善的事实。提起于丹,人们总是情不自禁的将“北大被轰下台”与她结合在一块。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评价人,讲究的是对事不对人。于丹“北大被轰下台”,虽说煞有其事,可大多是网络说法,经不起考证。范曾的点评,既能兼顾她好的一面,又能指出她学识的局限性,这就是老一辈学者的“老成谋国”。
结合范曾的评价,他最终得出于丹是一个启蒙老师。范曾所言不虚,在我国进入新世纪后,国学普及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匹配,急需一位学识渊博又精通媒体传播的学者,于丹不失时机的出现了。于丹本人是搞媒体的,她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普及了《论语》,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国学热”。
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位学者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于丹确实是做到了,为大众进行了国学启蒙。范曾言其“她的知识不能尽善,却是一个启蒙老师”,这确实是比较中肯的。在笔者看来,评价于丹不能片面,不能抹杀她的贡献。人无完人,于丹也不是神,既然为人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失误。从这个角度来说,范曾的对于丹的评价确实是不失为中肯之语。
今天在座的范曾,他没问题,是当代的大师,当代的大书法家,当代的大画家,而且以我外行的看法,他不只是当代的,也是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的大。范曾在国学,思想方面,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诣。
范曾主要介绍
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
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
百度百科-范曾
以上就是关于大家是怎么客观评价范增的?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