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血型是根据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来划分的,根据抗原种类的不同,常见的有20多个分类系统,ABO血型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只不过由于发现得最早,由与输血的关系最密切,所以广为人知。在20世纪之前,西方医生已尝试过对失血过多的病人进行输血,但往往导致死亡。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病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兰特斯坦纳(K.Landsteiner)发现输血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导致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凝聚,但在某些组台却又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第二年,他从各位同事那里采集了血样,对红细胞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存在两类抗原,他分别命名为A抗原和B抗原。有A抗原的血他称之为A型,有B抗原的他称之为B型,两种抗原都没有的;称之为C型或零型(后来改称O型)。又过了一年,他的两名学生采集了更多的血样,发现有的同时存在A和B两种抗原,即AB型。植物、微生物也存在A、B抗原,如果人体内原先没有某一种抗原,从食物中吸人或受微生物感染后,就会在血清中出现对抗这种抗原的抗体。因此,A型血清中有抗B抗体,B型血清中有抗A抗体,O型血清同时存在这两种抗体,而AB型血清没有这两种抗体。输血出现凝聚的原因,就是一种血清中的抗体(抗A或抗B)与另一种不同血型的红细胞的抗原(A或B抗原)相遇造成的。由此可知,A型可以输给A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A型和O型;B型可以输给B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B型和0型;O型可以输给任何型,但只能接受0型;AB型只能输给AB型,但可以接受任何型。在输血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血型鉴定,并在体外检测二者相混不发生凝聚,就可以避免因输血凝聚反应导致生命危险。由于这个发现,兰特斯坦纳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1924年,伯恩斯坦(F.Bernstein)发现了ABO血型的遗传机制。它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各从父母得到一个)控制、严格按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B是显性基因,O是隐性基因,因此基因型AA和AO都表现为A型,BB和BO表现为B型,AB表现为AB型,OO表现为0型。子女的血型不一定与父母的相同,但是父母的血型决定了子女的血型只能有哪些可能。例如,A型父亲和A型母亲只能生下A型或O型的子女,如果其子女是B型或AB型,我们可以推断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不是亲生,即可以根据血型排除亲生父亲或母亲(但不能确认),这是法医做亲子鉴定的一种手段。后来发现A、B、O基因还各有不同变异,目前已发现14种A基因(以A1,A2……表示)、14种B基因和8种0基因。
人的血型分为哪几种?
1.AB0血型鉴定原理
常用盐水凝集法检测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以及血清中存在的血型抗体,依据抗原抗体存在的情况判定血型。常规的方法有:①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②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结果判定:凡红细胞出现凝集者为阳性,呈散在游离状态为阴性。ABO血型定型原则见表1-5-2。
2.鉴定方法
(1)生理盐水凝集法:①玻片法:操作简单,适于大量标本检查,但反应时间长;被检查者如血清抗体效价低,则不易引起红细胞凝集,因此,不适于反向定型。②试管法:由于离心作用可加速凝集反应,故反应时间短,而且,借助于离心力可以使红细胞接触紧密,促进凝集作用,适于急诊检查。
红细胞亚型抗原性弱,如抗A抗B标准血清效价低时,易造成漏检或误定。如加用O型(抗A、B)血清和反向定型,可避免此类错误。
玻片法凝集结果判断:红细胞呈均匀分布,无凝集颗粒,镜下红细胞分散。在低倍镜下凝集程度强弱判断标准:①呈一片或几片凝块,仅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为(++++)。②呈数个大颗粒状凝块,有少数单个游离红细胞为(+++)。③数个小凝集颗粒和一部分微细凝集颗粒,游离红细胞约占1/2为(++)。④肉眼可见无数细沙状小凝集颗粒。于镜下观察,每凝集团中有5~8个以上红细胞凝集为(+)。⑤可见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周围有很多的游离红细胞(±)。⑥可见极少数红细胞凝集,而大多数红细胞仍呈分散分布为混合凝集外观。⑦镜下未见细胞凝集,红细胞均匀分布为(-)。
(2)凝胶微柱法: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微柱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剂、标本,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此法操作标准化,定量加样,确保结果准确性。
3.抗A、抗B和抗AB标准血清标准
准血清均采自健康人,并应符合下述条件:①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无非特异性凝集。②效价:我国标准抗A和抗B血清效价均在1:128以上。③亲和力:我国标准要求抗A对A1、A2及A2B发生反应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分别是15s、30s和45s;抗B对B型红细胞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为15s。凝集强度为3min时,凝块不小于1mm2。④冷凝集素效价:在1:4以下。⑤无菌。⑥灭活补体。
血型分型标准有很多,但目前我国在临床实际用到的只有两种,一是ABO分型,另一种是RH分型。ABO分型将人的血型分为A、B、O、AB四个血型,RH分型将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由于汉族人基本上都是RH阳性,RH阴性的只占不到0.5%,所以过去通常不考虑,只做ABO血型测定。
扩展资料:
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而与临床关系最密切,人们所熟知的是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
一些研究曾指出,O型血人群的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水平比非O血人群低25-30%。而vWF是一种重要的血浆成分,它可以同时与胶原纤维和血小板结合,当血管破裂时大量血小板以vWF为中介,粘附在胶原纤维上,形成血栓,得以止血。 正是这一原因增加了O型血人群出血的风险。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绝大部份的vWF由内皮细胞合成,其余则由巨噬细胞生成。前者产生后多储存在W-P小体(Weibel-Palade body,WPB)内, 后者则储存在血小板的颗粒中。它与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等均关系密切。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ABO血型分类标准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