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没有专门的,您可参考以下相关标准:
DB44/T 545-2008 糯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30KB
DB44/T 544-2008 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41KB
GB/T 21982-2008 动物源食品中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和玉米赤霉烯酮残留量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pdf 327KB
GB/T 21961-2008 玉米收获机械 试验方法 (单行本清晰扫描版) 3270KB
GB/T 5009.209-2008 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单行本完整清晰扫描版) 232KB
GBT 10463-2008 玉米粉 (单行本完整清晰扫描版).pdf 240KB
GBT 10362-2008 粮油检验 玉米水分测定 (单行本完整清晰扫描版).pdf 374KB
GB-T 22369-2008 甜玉米罐头 (单行本完整清晰扫描版).pdf 286KB
GB-T 22326-2008 糯玉米 (单行本完整清晰扫描版).pdf 227KB
GBT 22503-2008 高油玉米 (单行本完整清晰扫描版).pdf 227KB
GBT 22496-2008 玉米糁 (单行本完整清晰扫描版).pdf 229KB
GB/T 21962-2008 玉米收获机械 技术条件 2077KB
NY/T 1628-2008 玉米免耕播种机 作业质量 365KB
NY/T 1611-2008 玉米螟测报技术规范 914KB
NY/T 1425-2007 东北地区高淀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316KB
GB/T 8885-2008 食用玉米淀粉 733KB
DB11/T 324.5-2007 农作物品种试验操作规程 第5部分:玉米. 412KB
DB51/T 833-2008 杂交玉米种子田间检验规程. 163KB
DB51/T 808-2008 杂交玉米品种真实性和纯度SSR分子检测技术方法 151KB
DB51/T 667-2007 青贮玉米地面堆贮技术规程 169KB
DB51/T 675-2007 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178KB
DB11/T 507-2007 玉米品种纯度及真实性SSR分子检测方法 182KB
NY/T 1272-2007 玉米油 298KB
NY/T 1416-2007 玉米剥皮机安全技术要求 291KB
NY/T 1409-2007 旱地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 289KB
NY/T 1355-2007 玉米收获机 作业质量 313KB
NY/T 1432-2007 玉米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 958KB
NY/T 418-2007 绿色食品 玉米及玉米制品 5016KB
GB/T 17890-2008 饲料用玉米- 167KB
JB/T 10749-2007 玉米脱粒机 单行本完整清晰扫描版 515KB
ZB X 77005-1990玉米笋罐头 113KB
SN/T 1900-2007玉米晚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172KB
SN/T 1196-2003玉米中转基因成分定性PCR检测方法 294KB
QB/T 3616-1999 玉米笋罐头 133KB
NY/T 849-2004玉米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653KB
NY/T 720.1-2003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生存竞争能力检测 106KB
NY/T 418-2000绿色食品玉米 109KB
NY/T 12482-2006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第2部分:玉米抗小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734KB
NY/T 12481-2006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玉米抗大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795KB
NY/T 1197-2006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玉米 221KB
NY/T 1136-2006挤搓式玉米种子脱粒机技术条件 141KB
GB 1353-2007 玉米 征求意见稿 88KB
GB/T 8613-1999 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 60KB
GB/T 17890-1999饲料用玉米 65KB
GB 1353-1999玉米 108KB
GB 12309-1990工业玉米淀粉 401KB
GB/T 10362-1989 玉米水分测定法 127KB
GB 8885-1988食用玉米淀粉 44KB
GB 8614-1988发酵业用玉米 47KB
GB 8613-1988淀粉业用玉米 54KB
ZB X 14013-89玉米胚油 115KB
SN/T 1745-2006 进出口大豆、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验方法 680KB
SN/T 1544-2005 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玉米赤霉醇残留量的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质谱法 437KB
SN/T 1375-2004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264KB
SN/T 1196-2003 玉米中转基因成分定性PCR检测方法 330KB
SN/T 1155-2002 植物检疫玉米霜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357KB
QB/T 3616-1999玉米笋罐头 200KB
NY/T 980-2006 罐装甜玉米加工技术规范 1041KB
NY/T 720.3-2003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检测 179KB
NY/T 720.2-2003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外源基因流散的生态风险检测 91KB
NY/T 720.1-2003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生存竞争能力检测 122KB
NY/T 690-2003笋玉米 57KB
NY/T 685-2003饲料用玉米蛋白粉 99KB
NY/T 524-2002糯玉米 155KB
NY/T 523-2002甜玉米 152KB
NY/T 522-2002 爆裂玉米 73KB
NY/T 520-2002优质蛋白玉米 106KB
NY/T 241-94西北地区地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152KB
NY/T 240-94西北地区夏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173KB
NY/T 239-94西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140KB
NY/T 1248.5-200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5部分:玉米抗玉米螟鉴定技术规范 175KB
NY/T 1248.4-200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玉米抗矮花叶病鉴定技术规范 224KB
NY/T 1248.3-200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玉米抗丝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 163KB
NY/T 1248.2-200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玉米抗小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762KB
NY/T 1248.1-200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玉米抗大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824KB
NY/T 1211-2006 专用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130KB
NY/T 1209-2006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 玉米 824KB
NY/T 1197-2006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玉米 247KB
NY/T 1155.2-2006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除草剂 第2部分:活性试验 玉米根长法 381KB
NY/T 1136-2006 挤搓式玉米种子脱粒机 技术条件 575KB
NY 775-2004玉米中烯唑醇、甲草胺、溴苯腈、氰草津、麦草畏、二甲戊乐灵、氟乐灵、克百威、顺 136KB
NY 5302-2005无公害食品 玉米 137KB
NY 5200-2004无公害食品 鲜食玉米 1575KB
NY 418-2000绿色食品 玉米 40KB
JB/T 6681-1993 玉米收获机械 试验方法 345KB
JB/T 6680-1993 玉米收获机械 技术条件 97KB
DB44/T 279-2005 甜玉米鲜苞 1187KB
DB44/T 208-2004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1139KB
DB33/T 602.2-2006 无公害鲜食甜玉米 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95KB
DB33/T 602.1-2006 无公害鲜食甜玉米 第1部分:产地环境条件 131KB
DB33/602.3-2006 无公害鲜食甜玉米 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76KB
GB/T 20767-2006 牛尿中玉米赤霉醇、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385KB
GB/T 20766-2006 牛猪肝肾和肌肉组织中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506KB
GB/T 20570-2006 玉米存储品质判定规则 397KB
GB/T 19540-2004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236KB
GB/T 17980.6-2000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虫剂防治玉米螟 148KB
GB/T 17980.4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除草剂防治玉米地杂草 226KB
GB/T 17980.139-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39部分玉米生长调节剂试验 170KB
GB/T 17980.107-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07部分杀菌剂防治玉米大小斑病 141KB
GB/T 17980.107-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07部分:杀菌剂防治玉米大小斑病 182KB
GB/T 17980.106-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06部分杀菌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145KB
GB/T 17980.106-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06部分:杀菌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172KB
GB 19111-2003玉米油 257KB
GB 13078.2-2006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46KB
GB/T 8613-1999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 105KB
GB/T 17315-1998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225KB
GB/T 15669-1995水果、蔬菜及其制品新鲜玉米和速冻玉米醇不溶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104KB
GB 17890-1999饲料用玉米 111KB
GB 16329-1996小麦、面粉、玉米及玉米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限量标准 129KB
GB 1353-1999玉米 24KB
GB 12309-90工业玉米淀粉 1000KB
GB/T 8885-1988食用玉米淀粉 111KB
GB/T 10463-1989玉米粉(Cornflour) 144KB
GB/T 10362-1989玉米水分测定法 163KB
GB 8614-88发酵业用玉米 128KB
GB 7648-87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 190KB
.........
易启标准网有这些全文电子版免费下载的.
下载方法,先在Google谷歌和百度搜索到易启标准网,打开网站免费注册成为会员,登陆后搜索您要的标准或者书籍,然后下载.如有问题可参考这个网站的帮助文件的.
SSR标记的分类
品种纯度包含真实性和纯度两重含义,品种真实性是指供检品种与文件记录(如品种说明书、标签等)是否相符,品种纯度是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用本品种的株(穗或粒)数占供检本作物株(穗或粒)数的百分率来表示。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是种子质量检验的必检项目,也是农业生产上最重要的种子品质之一。品种的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常用方法有种子形态鉴定、幼苗形态鉴定、蛋白质(同工酶)电泳方法、DNA分子标记鉴定、田间小区种植鉴定。
(1)种子形态鉴定依据玉米种子的粒型、粒色、形状、大小、胚的大小、胚乳粉质多少等形态特征进行鉴别。鉴定时必须备有该品种的标准样品或图谱及有关资料,此法对于鉴定形态特征明显的品种比较有效,且快速、经济,但无法鉴别没有明显粒色差异的玉米杂交种中混有的自交系种子。(2)幼苗形态鉴定依据幼苗芽鞘颜色(绿色、红色、紫红色、紫色)、叶色、叶形和生长势等进行鉴别。一般多以芽鞘颜色作为纯度鉴定的主要形态特征。鉴定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提供植株正常发育的条件(类似于田间小区鉴定,只是所需时间较短),当幼苗达到适宜评价的发育阶段时,对全部或部分幼苗进行鉴定;另一种途径是让植株生长在特殊的逆境条件下,测定其对逆境的反应来鉴别不同品种。该法简便、省时,比子粒形态法的使用范围明显扩大,但能用于鉴别的性状仍不够多,且受环境影响较大,准确性较差,对幼苗形态特征相近的品种很难鉴别其真伪。(3)蛋白质(同工酶)电泳方法不同品种的种子因其遗传基础不同,因而合成的蛋白质(同工酶)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电泳分离后所形成的谱带也不同,与对照(标准)品种比较后可判断出其他品种的种子数量,最终达到鉴定种子纯度的目的。我国普遍采用“玉米种子蛋白质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法”:从每份样品中随机选取玉米种子100粒,单粒粉碎,分别加入样品提取液,置0.5小时以上,取上清液10微升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上进行电泳,电泳仪为DYY-Ⅲ6B型,电泳槽为DYY-Ⅲ型;电泳后,取下凝胶板,立即放入考马斯亮蓝和三氯乙酸的水溶液中染色4小时以上,观察电泳谱带,同时与本品种或其亲本种子进行对照,鉴定样品中各粒种子的谱带特征,计算品种纯度。蛋白质电泳方法准确、可靠、快速、实用、分辨率高、成本低、重演性好、易掌握,已逐步成为商品种子品种纯度的快速检测技术。但对于某些遗传组成非常接近的品种,不易找到特异蛋白,采用蛋白质电泳难以发现特征带,不容易鉴别。同工酶有器官及发育时期的特异性,误差较大,酶的提取和电泳条件较蛋白质要求严格,需在低温下进行,有时亲缘关系密切的品种也难以区别开。(4)DNA分子标记鉴定DNA分子标记鉴定以品种DNA片段作为检测对象,运用电泳方法检测品种基因组DNA结构与组成,通过对品种DNA的多态性即DNA碱基序列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鉴别不同品种。目前在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上所用的DNA分子标记主要有以PCR扩增为基础的SSR、AFLP、RAPD技术和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RFLP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各种分子标记方法也各有优缺点。RFLP和AFLP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精密仪器设备需要多、投入大,一般实验室、种子生产、经营部门难以普及使用。RAPD技术简单、方便、快速、成本低,但其重复性和准确性差;RAPD标记大多为显性标记,难以区分杂合型和纯合型;同时玉米单交种的RAPD图谱与其双亲图谱吻合性差,F1代RAPD图谱除双亲型外,还会出现偏父型、杂种型、缺失型。SSR标记技术DNA用量少、技术要求低、多态性水平高、成本低廉,为共显性标记;PCR扩增时退火温度在56℃左右,保证了PCR扩增的准确性。截止2000年3月克隆合成的玉米SSR引物已达到1147对,引物序列已公布,因此SSR技术是当前最有潜力的玉米品种纯度检验方法之一。利用SSR标记建立玉米品种的指纹图谱档案,将被鉴别品种的SSR指纹与标准图谱作对照,可进行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检验。SSR标记技术将成为今后解决玉米品种产权纠纷、种子纯度责任事故的仲裁技术依据之一。(5)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此法是目前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最为可靠的方法,尤其适于对杂交种的鉴定,结果准确、可靠,是目前解决种子质量纠纷中最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方法。田间小区种植时是将种子样品与标准品种一起播种,单粒播种,不间苗、不定苗,在植株的不同发育时期与标准样品进行比较。主要根据株形、株高、叶片数、叶色、叶片宽窄、花药颜色等做出评判,从而对不同品种加以鉴别。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方式多种多样,可在当地同季、当地异季或异地异季种植鉴定。该方法能够观察、比较的性状较多。缺点是费工、费时、鉴定周期长、费用高,而且此法受环境和人为影响较大,鉴定者的观察经验也制约着鉴定的准确性。因此,该法是在其他检验方法检验结果不确定或不可能鉴定时而不得不采用的方法。
什么叫玉米的种性纯度
目前发现的串联重复序列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由功能基因组成的(如rRNA和组蛋白基因);
另一类是由无功能的序列组成的。根据重复序列的重复单位的长度,可将串联重复序列分为卫星DNA、微卫星DNA、小卫星DNA等〔3〕。微卫星DNA又叫简单重复序列,指的是基因组中由1~6个核苷酸组成的基本单位重复多次构成的一段DNA,广泛分布于基因组的不同位置,长度一般在200bp以下。研究表明,微卫星在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的含量非常丰富,而且常常是随机分布于核DNA中〔15,38〕。在植物中通过对拟南芥〔7〕、玉米〔35〕、水稻〔11〕、小麦〔28,32,33〕等的研究表明微卫星在植物中也很丰富,均匀分布于整个植物基因组中,但不同植物中微卫星出现的频率变化是非常大的,如在主要的农作物中两种最普遍的二核苷酸重复单位(AC)n和(GA)n在水稻、小麦、玉米、烟草中的数量分布频率是不同的。在小麦中估计有3000个(AC)n序列重复和约6000个(GA)n序列重复,两个重复之间的距离平均分别为704kb、440kb〔32,33〕,而在水稻中,(AC)n序列重复约有1000个左右,(GA)n重复约有2000个,重复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450kb、225kb〔41〕。另外在植物中也发现一些三核苷酸和四核苷酸的重复,其中最常见的是(AAG)n、(AAT)n〔15〕。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SSR数量和分布也有差异,平均分别为64.6kb和21.2kb中有一个SSR。研究还发现,单核苷酸及二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主要位于非编码区,而有部分三核苷酸类型位于编码区。另外在叶绿体基因组中,目前也报道了一些微卫星,以A/T序列重复为主〔3〕。
我国科学家在遗传育种方面的成果和利用了哪些技术原理
种性纯度,即某一品种群体内具有该品种性状的个体百分率。
1 形态鉴定法
形态鉴定法是指根据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鉴定特定的基因型,主要包括种子形态观察、幼苗形态鉴定、种子解剖及田间小区鉴定法。这些形态特征的差异实质上是由遗传基因不同所致。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玉米品种纯度,要求检验人员熟悉品种之间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差异,有标准品种作对照,有可能将不同品种或品种内异株区分开。可用于鉴别玉米品种的性状,大都能反映出品种的特殊性,如叶片宽窄、厚薄、多少、大小,芽鞘颜色,穗柄长短、穗柄与植株的角度,花丝颜色,穗型,轴色,粒形、粒色,籽粒质地,株高,茎秆粗细等。
1.1 种子形态观察法
此法简而易行,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是品种纯度检验中最简单的方法。检验时从净度测定后的种子中随机抽取样品两份,分别用肉眼或扩大镜逐粒观察。根据种子外表性状(如粒形、粒色、籽粒质地等),鉴别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此法准确性差,只能对品种纯度做一般性检验。
1.2 幼苗形态鉴定法
根据幼苗形态特征可进行品种纯度检验,如芽鞘的颜色。玉米幼苗的芽鞘一般分紫色与绿色两大类,因品种不同又有深浅之分。该性状比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鉴定可与发芽试验结合进行,但须在光照条件下发芽,待芽鞘呈现出固有颜色时,就可从芽鞘的颜色来鉴定品种的真实性和种子纯度。张春庆等(1995)通过对39个玉米材料苗期性状的分析,确定了苗期田间纯度鉴定的时期(5叶1心期),明确了叶色、叶缘色、叶鞘色、光泽是苗期纯度鉴定所依据的典型性状。
1.3 种子解剖鉴定法
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方法。不同玉米品种类型的种子,其种皮壳内细胞横、纵切面结构、形状、大小等不同。当不同品种的种子难以从外部形态特征来鉴别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时,可用种子解剖法作为辅助。
1.4 田间小区鉴定法
这是品种纯度检验较为可靠的方法。在品种纯度检验时,如果用种子或幼苗形态鉴定法难以区分品种纯度时,就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试验,进行更多性状的观察比较。田间小区种植时,将种子样品与标准品种一起播种,然后在各个生育期对幼苗和植株的性状逐一观察记载。计算小区的异品种总株数,鉴定品种纯度。在国际种子贸易、省区间调种时,田间小区鉴定法是一种通用的品种纯度检验方法。同时如因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引起纠纷时,此法也可作为仲裁的依据。
2 生化技术
用生化技术鉴定种子纯度的方法近年来发展很快,应用面广,准确性高。目前用生化技术鉴定品种纯度,主要是利用电泳技术分离种子内某一成分的化学组成,根据其变异来鉴定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
2.1 同工酶电泳技术
同工酶是具有相同催化功能而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的功能蛋白质,其结构的差异来源于基因型的差异。因而可以根据品种间广泛存在着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鉴别。多位学者研究了利用脂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法来检验玉米品种纯度。杨太兴等(1991)运用脂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对15个玉米常用品种及其亲本种子进行酶谱纯度检验,从样品制备到图谱分析的设备和技术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套标准检测技术体系。研究发现供试自交系的脂酶酶谱显著不同,而过氧化物酶谱差异比脂酶小,但在有些自交系之间仍存在差异。贾希海等(1992)采用脂酶同工酶技术对11个玉米杂交种进行酶谱纯度测定,同时进行田间品种纯度检验。研究报道酶谱纯度和田间品种检验纯度相关系数为0.9094。通过酶谱纯度测定可以代替田间品种纯度检验。张建华等(1996)通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酶带相对迁移率和酶带宽度,采用三位编码酶谱,比较鉴定了18个玉米杂交种及67份自交系,建立了玉米品种(系)的酶谱档案,以便种子鉴别和品种登记。
同工酶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普遍的种子纯度检验方法,但多年来其进展缓慢。原因在于它不但在样品制备中比较麻烦,而且从酶提取到电泳的整个过程,都要求保持较低的温度以防止酶的活性丧失。另外,如果鉴定的种子本身具有“酶谱不纯”现象,也会影响品种纯度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2.2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技术
玉米种子贮藏蛋白分子量分布范围较窄,但蛋白质组分之间的电荷差别较大。采用电泳技术可以把带电荷量不同的蛋白质区分开。电泳所出现的蛋白质谱带类型与遗传基因有关,通过分析贮藏蛋白质的组成来表达品种间遗传差异,在规范条件下建立标准电泳图谱,可以作为品种的“指纹”,用以检验玉米品种的真实性和种子纯度。玉米的种子贮藏蛋白电泳主要包括醇溶蛋白的等电聚焦电泳(IEF)和盐溶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IEF电泳是鉴定玉米基因型的有效方法,但成本过高,限制了其应用。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玉米种子蛋白质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法”为:从每份样品中随机选取玉米种子100粒,单粒粉碎,分别加入样品提取液,置0.5hr以上,取上清液10ul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上进行电泳,电泳仪为DYY-III6B型,电泳槽为DYY-III型;电泳后,取下凝胶板,立即放入考马斯亮兰和三氯乙酸的水溶液中染色4hr以上,观察电泳谱带,同时与本品种或其亲本种子进行对照,鉴定样品中各粒种子的谱带特征,计算品种纯度。
苏萍(1999)采用三位编码对黑龙江省主栽的18个玉米杂交种及28个自交系的贮藏蛋白质图谱β和γ区进行编码,建立了黑龙江省主栽玉米品种档案,为黑龙江省玉米品种鉴别及纯度检验、品种登记和品种产权保护提供了生化指纹依据。徐献等(1996)通过对蛋白质电泳法和田间小区种植试验鉴定玉米种子纯度,认为两种方法对玉米自交系和单交种的种子纯度鉴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电泳法在实际生产中可代替田间种植法用于种子纯度检验。宋同明等(1996)采用改进的乳酸PAGE技术对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种子的白蛋白和球蛋白进行了系统电泳分析,发现此方法具有高度的分辨力和稳定性。各自交系和杂交种的电泳图均有其鲜明特征,彼此可以区别。亲本自交系的不同谱带在杂种F1发生互补。杂种谱带等于两亲本共同谱带与各自独有谱带之和。蛋白质电泳技术是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和电化学基础上的种子纯度检验技术,用其鉴定品种相当有效。但种子贮藏蛋白的类型较少,难以区分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此外,检验结果也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3 分子生物学方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品种纯度检验从形态观察进入到基因水平。DNA分子标记是以DNA分子多态性为基础的一类标记,能够稳定遗传,可以反映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特征。它以品种DNA片段作为检测对象,运用电泳方法检测品种基因组DNA结构与组成,通过鉴定品种DNA水平上的差异来检验品种纯度,有很高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能够满足品种纯度检验的技术要求。目前以PCR扩增为基础的SSR、AFLP、RAPD技术和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RFLP技术在此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3.1 RFLP技术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开创了直接应用DNA多态性发展遗传标记的新阶段。RFLP技术首先被用于人类基因组研究(Botstein等1980),随后不久便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得到应用(Beckmann等1983)。RFLP是指一个物种或品种的DNA片段长度多态性,反映了DNA序列中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差异。RFLP标记的多态性来源于基因组限制性酶切位点的突变及相邻位点间DNA结构重排(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插入)。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不同品种的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DNA片段,转移凝胶中的DNA到尼龙膜或硝酸纤维素膜上,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标记的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经放射显影后,可观察待鉴定品种的RFLP指纹,经与标准品种RFLP指纹图谱比较后就可对此品种进行纯度分析。
RFLP技术是较早应用于品种纯度鉴定的一种分子标记。Smith等(1991)研究发现,利用RFLP标记可将用同工酶、蛋白质电泳技术难以区分的玉米杂交种准确地区分开。Lee等(1989)、Melchinger等(1990)及Mumm等(1994)的研究均认为利用RFLP标记可以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区分开亲缘关系较近的自交系。李新海等(2000)利用24对探针/酶组合在13份玉米自交系间共检测出85个等位基因变异;利用这些多态性片段完全可以区分13个自交系。
RFLP标记数量大,重复性好,等位基因间呈共显性,可以区分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但其使用成本高,操作技术复杂,要求的DNA样品量大、纯度高,而且天然存在的DNA探针无法检测卫星DNA和高度重复序列。
看网站:分子遗传育种
或者:http://www.bioon.com/Index.asp
绝对有你要答案!
去找找下边的文献全文看看吧:
遗传育种
AFLP分子标记在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吴敏生 王守才 戴景瑞 《作物学报》 2000 26(1)
摘 要: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7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4个AFLP引物组合分别扩增出30、30、44、41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出36.25条带,4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45条带,每一个引物组合都可将17个自交系完全分开。利用AFL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17个优良自交系聚为6群,结果表明,用AFLP标记进行玉米优势群划分与自交系系谱亲缘关系基本一致,AFLP技术可以用于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势群划分。
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李登海 《作物杂志》 2000 (5)
摘 要:从探索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开始,讲述了在高产试验中从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发展到应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历史过程,并通过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较试验,证明了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的增产作用,结合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征,探索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创造出16444.35kg/hm2的夏玉米高产记录。选育出20多个被全国玉米育种单位广泛应用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所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3以上。推动了我国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发展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带遗传标记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发现及遗传和利用研究 林晓怡 杨典洱 林建兴 《作物学报》 2000 26(2)
摘 要:1992年在玉米族远缘杂交组合3402F3(丹340×403-2)中首次发现带标记性状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当不育株(A)与可育株(B)进行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3∶1。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证明,不育基因(ms °)与标记性状基因(plf)紧密连锁,未发现有交换现象,它们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经过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选出几个高产核不育两用系。通过测交筛选出一个强优势高产恢复系HR-1。利用高产核不育系与强优恢复系配制出两个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小区(0.0066hm2)产量分别为72.0kg和78.1kg,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18.6%和28.7%。本文还讨论了带遗传标记的高产核不育两用系的应用前景,并提出进一步研究ms°-plf基因的设想。
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李新海 傅骏骅 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2)
摘 要:利用SSR标记研究了21个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6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43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43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27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为2.95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11。21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80~0.768,平均为0.627。 UUPGMA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可分为2个类群。黄早四自成1群;其余20个自交系又分为5个亚群。生产上利用的高产杂交组合的亲本均属于不同的类群(亚群),而在类群(亚群)内未发现高产组合。研究发现8对具有较高多态性信息量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可以对供试材料进行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利用SSR标记可以进行玉米自交系遗传变异分析,并用于杂种优势群划分。
我国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工程技术展望 李晚忱 荣廷昭 《玉米科学》 2000 8(2)
摘 要:介绍了国外玉米遗传育种工程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动态,根据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面临的艰苦任务和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初的发展策略。
玉米三种遗传效应研究现状与技术集成 段民孝 宋同明等 《玉米科学》2001,01
摘 要:通过大量详实资料,对玉米杂种优势、雄性不育、油分基因花粉直感等三种遗传效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了详细概述,根据相关的遗传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将三种遗传效应进行技术集成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高产优质玉米生产模式,有可能是未来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
山东省八九十年代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利用 宋再华 史新海 彭守华 于福新《杂粮作物》2001,2
摘 要:通过对山东省1980~1999年生产上推广的37个主要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出山东省八九十年代有10种杂种优势主体模式和19种子模式。其中,应用最多的主体模式为BSSS群×唐四平头群,子模式为8112亚群×唐四平头群、XL80亚群×唐四平头群和C103亚群×唐四平头群。
玉米轮回选择的现状与展望 谢俊贤 《杂粮作物》2001,2
摘 要: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玉米轮回选择的研究进展;扼要介绍了我国学者近年来提出的4种新的玉米轮回选择改良方法;同时对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展望。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王向东 高根来 张风琴《玉米科学》2001,01
摘 要:通过对8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进行双列杂交分析,表明各个自交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玉米杂交种F1的产量构成受到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用特殊配合力对F1的作用大于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高低与一般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在玉米杂交种组配与自交系改良工作中,既要兼顾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又要保持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与选系模式的种质关系。
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祁新 赵颖君 邬信康等《玉米科学》2001,01
摘 要: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普通玉米4个品质性状(淀粉、油分、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GCA和SCA及其相关进行了分析。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亲本的GCA差异较大,同一自交系不同品质性状的GCA也有差异,同一品质性状因组合不同而SCA也不一样。亲本自交系的GCA和SCA对杂种的品质性状有重要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玉米雄性不育性研究Ⅷ.对玉米YⅡ-1不育胞质线粒体DNA RFLP分析 秦泰辰 徐明良等《作物学报》2001,2
摘 要:以玉米T、S、C群及新选育的YⅡ-1不育系为材料,用这4类群不育胞质线粒体DNA,经4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长距凝胶分离酶切片段获得高分辨率的清晰谱带。再以5种线粒体特异的基因片段作为探针与酶切条带杂交,结果表明:T、S、C群表现较多差异的杂交带型,持有明显的多态性,YⅡ-1型杂交带与T、S群区别明显,与C群有少量差异。这为从遗传组成上区分不育胞质类群和YⅡ-1型不育系的归群提供试验依据。
近等基因背景下对玉米胚乳突变基因ae的遗传效应研究 滕文涛 宋同明等《作物学报》2001,2
摘 要:采用8个生产上常用的常规玉米自交系以及它们的ae近等基因系各组配16个组合进行裂区试验。测定等基因背景各对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千粒重、小区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纯合aeae的组合与同型马齿型组合相比千粒重、小区产量普遍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提高,遗传背景对ae基因的表达有重要影响,自交系和杂交种中可能存在着对ae基因表达不同数量的修饰基因。
利用RFLP和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骏骅 张世煌等《作物学报》2001,2
摘 要:利用RFLP和SSR标记对29个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筛选出56个多态性RFLP探针酶组合,66对多态性SSR引物,分别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187个和232个等位基因变异。两种方法比较表明,SSR标记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0.54)高于RFLP(0.42);但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基本一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分别为0.64和0.62。综合RFLP和SSR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四平头,旅大红骨,LSC,BSSS和PA五个类群,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并把系谱来源不清的种质划分到相应的杂种优势群。其中PN群的确认,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的基本框架,为育种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玉米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王罡等 《遗传》2001,1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玉米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基因导入手段、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玉米野生近缘种类玉米的研究和利用 李冬郁等《玉米科学》2001,2
摘 要:玉米的野生近缘植物类玉米有两个种,一为一年生墨西哥类玉米,一为多年生类玉米.多年生类玉米有两个变种,一为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一为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它们是玉米属中除玉米种之外的另外两个种.这些野生种在自然界的严酷竞争和自然选择条件下形成了许多优良特征、特性,特别在抗逆性、抗病虫害、品质等方面.将其有益基因导入到栽培玉米获得丰富的多样性的种质遗传资源,以创建新的基因库,是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和效率、加快育种进程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通过玉米与其野生类玉米杂交,我们正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大批在粮食用和饲料用等方面有利用价值的优良植株并建立株系,从中选育出了优良异源自交系并配制出优良杂交种用于生产。
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王彩洁等《玉米科学》2001,3
摘 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目标基因的标记、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QTL分析、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3个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分组鉴定 李晚忱等《作物学报》3
摘 要:从地理远缘杂交和亲缘远缘杂交群体中,分离选育川G、类2、类3三个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保关系鉴定和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表明,三个不育系均属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但是,从线粒体DNA的RFLP带型可以推断,川G与类2、类3以及参试C组不育系属于不同亚组,对克服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单一性具重要意义。这三个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且恢复容易,用以转育的生产用不育系,已经推广应用。
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 吴敏生 高志环 戴景瑞《作物学报》3
摘 要:利用cDNA-AFLP技术,对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及其双亲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强优势组合和弱优势组合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基因表达有多种类型,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不仅有增强,也有双亲沉默,弱优势组合双亲沉默的数量在苗期和雄穗生长锥伸长期均高于强优势组合,杂种优势的大小可能与双亲基因间的抑制有关。
玉米细胞质线粒体DNA RFLP分类研究 李小琴等《作物学报》2001,4
摘 要:本实验用4个酶、4个探针组成16个酶/探针组合对玉米N、T、C、S、WBMs、801CMS等细胞质进行了线粒体DNA(mtDNA)RFLP分析。一方面对玉米细胞质 mtDNARFLP 分类方法进行研究,证明只要酶/探针技术体系合适,可以通过该方法对细胞质进行快速准确地分类;提出探针的选择是主要的,酶次之;认为PstⅠ/B30、HindⅢ/pBcmH3、BamHⅠ/pHJ2-7-1三个酶/探针可以作为mtDNA RFLP分类技术体系。另一方面,用 mtDNA RFLP分 类法把新发现的 WBMs 不育胞质划分为S组,801CMS划分为C组。
CIMMYT群体与中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李新海等《作物学报》2001,5
摘 要:本文旨在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在武汉的两年试验研究10份 CIMMYT 群体与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关系,以探讨利用外来种质拓宽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在与我国优良骨干自交系交配的组合中,群体Staygreen、群体43-C11和群体21-C2三个群体穗部性状表现较好,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表现出较高的利用潜力.在供试的50份组合中,有13份组合的对照优势为正值,其中涉及到含有Tuxpeno血缘的3个群体(群体43-C11、群体21-C2、群体49-C6)的组合达8份,占61.54%.在4份强优势组合中,群体43-C11和群体21-C2参与形成的有3份.这些结果暗示我国现有的优良种质与Tuxpeno种质的配对有可能组成具有较大潜力的杂种优势模式.A8833和A9245群体诸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较差,与供试的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较低.群体32、基因库19-C19、黄粒综合种C3和P500四个群体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中等,产量一般配合力不高,但可以作为特殊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这批外引种质提供了重要信息。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分析 番兴明等《作物学报》2001,6
摘 要: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入的及省内自育的10个优质蛋白玉米(QPM)优良系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及杂模式的初步研究.通过部分双列杂交获得45个杂交组合,并种植在云南省的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之间、环境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重复之间不显著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不显著.杂交组合CML147噪ML23具有最高产量(8512.95kg/hm2),杂交组合YML102噪ML12具有最低产量(1486.05kg/hm2).自交系YML23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90.90),自交系CML149(35.19)和CML147(30.57)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而自交系CML174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低(-66.23).自交系CML140与YML102具有最高的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95.95),自交系CML140与YML29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86.31)而自交系YML12与YML102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低(-178.19).根据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可初步将这10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和4种杂种优势模式。
利用RFLP和SSR标记划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骏骅 张世煌等
优质蛋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丁占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增刊)
摘 要:从遗传规律、种质资源、品种选育3个方面对优质蛋白玉米研究进行了综述。opaque-2基因可调节醇溶蛋白的合成,改善胚乳蛋白质品质;修饰基因可克服opaque-2基因的负面效应,作用机理可能与γ-醇溶蛋白含量增加有关。将opaque-2基因和修饰基因导入普通玉米种质,选育出若干优质蛋白玉米基因库、群体,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今后应注重遗传规律研究,为育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热带、亚热带地区结合杂交种选育继续拓宽遗传基础,温带地区应重点开展种质的引入、改良及创新研究,在育种工作中应用简便、有效的品质检测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玉米根系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王秀全 陈光明 何丹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增刊)
摘 要:对玉米根系性状的遗传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根系性状在不同亲本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不同亲本之间,根系性状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组配出根系发达的玉米杂交种提供了遗传基础。同时根系性状中气生根条数、根鲜重、根干重、根总长、根总条数等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遗传力较高,能稳定遗传,其转育及早代选择有效。相关分析表明,气生根条数与根鲜重、根干重、根总长、根总条数、土壤中根条数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可作为玉米育种根系选择的指标。
玉米果穗苞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霍仕平 晏庆九 许明陆 《杂粮作物》 2000 20(2)
摘 要:采用NCⅡ交配设计,对玉米果穗苞叶数、苞叶长、苞叶宽和苞叶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苞叶数和苞叶宽的遗传总方差中,加性方差占绝大部分,遗传上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两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B2(%)分别为54.69%和37.81%,狭义遗传力(hB2(%)分别为49.42%和29.17%;苞叶长和苞叶重的遗传总方差中,加性方差虽占大部分,但非加性方差也约占1/4,甚至接近1/2(苞叶重),遗传上除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外,尚有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存在,两性状的hB2(%)分别为61.62%和93.01%,hB2(%)分别为43.43%和55.08%。在育种上,这4个苞叶性状重点在于对亲本的选配,但苞叶长和苞叶重还应重视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和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性所产生的杂种优势。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研究 铁双贵 郑用琏 刘丁良 《作物学报》 2000 26(1)
摘 要:选用6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以我国西南地区优良玉米地方种质巫溪14,兰花早和北美,热、亚热带种质为主体的人工合成群体LBM、WBM、LLS、WLS和两个美国优良群体BSSSR、BS16等6个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进行了系统评估。两年两地(武汉、安阳)的研究结果表明:LBM、WBM、LLS、WLS群体的单株产量GCA高于BSSSR和BS16;参试的36个组合中高产组合主要集中在以LBM、WBM、LLS、WLS为亲本之一的组合中,其中WBM ?HZ85产量最高;根据SCA效应及产量表现,确定了若干杂种优势配对模式;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存在明显的交叉,表明人工合成群体遗传变异丰富、遗传基础复杂,具有较好的轮回选择及组配优势组合的遗传潜势。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张世煌 彭泽斌 李新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增刊)
摘 要: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列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子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子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玉米种子纯度检验方法研究 孔广超 曹连莆 《种子》2000 (3)
摘 要:阐述了检验玉米种子纯度的形态学方法、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述评。
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赵延明 王玲 王日方 《杂粮作物》 2000 20(2)
摘 要:选择玉米株型性状时应以GCA为主,重点考虑亲本自身的性状特点。株高GCA与穗位GCA、叶面积GCA,穗位GCA与叶面积GCA,叶长GCA与叶面积GCA,叶面积GCA与叶片数GCA之间相关显著或极显著,相互间选择有促进作用。辽76、辽87、辽5088、沈137等自交系可根据育种目标加以利用。
杂种优势模式在山东省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陈举林 王玉林 苏波 《杂粮作物》 2000 20(2)
摘 要:山东省玉米育种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遗传基础相对狭窄。主要种质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杂优种质群。改良Reid和塘四平头杂优群起主导作用。主要杂种利用模式以改良Reid×塘四平头,塘四平头×其它种质、改良Reid×其它种质、塘四平头×Lancaster、改良Reid×旅大红骨为辅。应加强种质改良,丰富遗传基础,探索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玉米分子图谱的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天宇 黎裕 《玉米科学》 2000 8(2)
摘要:全面评述了近一二十年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分子标记图、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进展。
玉米单交种选育存在的不足及弥补措施 于秀荣 邢吉敏《河北农业科学》4(2) 2000 6
摘要:玉米单交种的选育越来越集中在几个骨干自交系,造成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为拓宽种质遗传基础,应进一步发掘和引进种质资源,采用群体改良和生物工程技术选育自交系。
带遗传标记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发现及遗传和利用研究 林晓怡 杨典洱 林建业 《作物学报》 2000 26(2)
摘要:1992年在玉米族远源杂交组合3402F3(丹340X403-2)中首次发现带标记行状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当不育株(A)与可育株(B)进行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的比例为3:1。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证明,不育基因(MS0)与 标记性基因(PLF)紧密连锁,未发现有交换现象,它们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经过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选出几个高产核不育两用系。通过测交筛选出一个强优势高产恢复系HR-1。利用高产核不育系于强优势恢复系配制出两个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小区(0.0066HM2)产量分别为72.0KG和 78.1KG,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18.6%和28.7%。本文还讨论了带遗传标记性状的高产核不育两用系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MS0-PLF基因的设想。
矮生玉米的遗传与育种 阎淑琴 《玉米科学》 2000 8(2)
摘要:简单的概述了矮生玉米的遗传规律。回顾了我国矮生玉米育种及其发展概况。并结合嫩江农科所育种实践,论述了矮生玉米的研究使用及其发展前景。
爆裂玉米的品质及其选育 曾三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100081)1999,7(1).—14~17
摘要:本文对爆裂玉米的品质及其测定作了介绍,并对影响爆裂玉米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爆裂膨胀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还论及爆裂玉米品种的选育方法。
多胞质玉米胚乳淀粉粒性状的扫描电镜观察 李敬玲(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北京 100101),贾敬鸾,刘 敏… 遗传学报.— 1999,26(3).—249~253
摘要:11种多胞质系玉米胚乳淀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同的细胞质对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互作,3种甜质胞质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球形,排列紧密,存在一定的共性;这11种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平均直径为9.78μm~14.69μm,通过玉米胚乳粉粒形状特征的观察,在玉米淀粉性状和玉米籽粒的商品价值关系上进行一定程度探索,为玉米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发展历程及其遗传组成分析 李春霞(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150086),苏俊 玉米科学.—1999,7(1).—36~40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1980~1997年18年间种植面积在1.0万hm2以上的玉米杂交种情况及其遗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玉米品种的变化特点是:80年代中前期以自育、早熟品种为主,单、三、双交种同时并用80年代后期应用的中晚熟品种(如四单8、吉单101等)多为从吉林、辽宁等省引入的;90年代应用的优良品种以四单19、本育9、龙单13为主。同时还可以看出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种的种质:在80年代集中在甸11、Bup44、大黄等几个骨干系上,90年代逐渐转向以Mo17类亚群、塘四平头群为主阶段。应用的亲本材料过度集中造成了我省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因此玉米育种工作应加强基础材料的改良研究与开发利用研究,从而拓宽基因资源,解决我省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缺乏,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 敖 君(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 157041)//玉米科学.—1999,7(1).—41~42
摘要:按(P1× 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5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秃尖、穗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重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秃尖、行粒数、轴粗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影响,其余5个性状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
利用DNA指纹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及其真伪技术的研究 / 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100089),郭景伦,孔艳芳 … // 玉米科学.—1999,7(1).—9~13
摘要:从5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在玉米上具有较好多态性的RAPD随机引物,并进一步筛选确定了适合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的特异引物,建立了相应的DNA指纹图谱。杂交种的DNA指纹图谱表现为父、母本双亲带型的互补,均未出现互补带型之外的新带型。应用RAPD技术获得DNA指纹图谱的方法可以简便、快捷、经济、准确地鉴别玉米杂交种子纯度及真伪。目前已进行了上百份的检测实践,无一差错。
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孙致良(莱阳农学院 265200),张超良,金德敏…//遗传学报.--1999,26(1). --61~68
摘要:通国对我国正在使用的12个玉米骨干自交系的RAPD分析,从220个Operon引物中筛选出12个能产生稳定的遗传多态性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扩增出的指纹图谱,进性聚类分析,可将全部供试自交系分成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黄早4系统的5个自交系;第2个类群包扩478和488两个姊妹系;第3类群包括5个关系较远的自交系,其中3个来自美国,1个是全部中国血统,1个既有美国血统又有中国血统。这个结果与根据各个自交系的已知系谱确立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
RAPD分子标记与玉米杂交种产量优势预测的研究 / 吴敏生(中国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系 100094),王守才,戴景瑞 / 遗传学报.-1999,26(5).-578~584
摘要:以24个优良玉米自交系按NCⅡ(11×13)设计组配成143个单杂交种为材料,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玉米杂交种优势群划分,遗传距离(GD)与特殊配合力、杂种产量、杂种产量优势(MH)的关系。结果表明:⑴RAPD技术可用于玉米杂交优势群划分。⑵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优势、杂种产量、特殊配合力有一定相关关系,但决定系数很小,分别是10%、10%、15%,利用RAPD技术预测杂种优势、杂种产量作用有限,应进一步研究与杂种优势有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从而使育种家预测高产组合成为可能。
玉米两个RFLP标记的原位单杂交与共杂交定位的比较 / 杭超(武汉大学生命?/div>
以上就是关于求玉米汁饮料的产品质量标准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