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光伏产品属于标准化工业产品,有大宗商品的属性,价格走势核心取决于供求关系,最好的指标就是EVA厂家的出货数据。
EVA是光伏组件必须用到的胶膜,和面积直接相关,一块组件1.63平米,EVA需要对电池片正反封装,且面积会比组件面积略小,所以一块组件所使用到的EVA面积为1.6 2=3.2平方米;
由于生产过程中会有一定面积的损耗,每块组件生产下来损耗的面积介于0.2~03平米之间,所以一片60型标准组件实际使用到的EVA的面积为3.2+0.2=3.4 。
EVA行业高度垄断集中,龙头公司福斯特一家占据全球48%的市场份额,去年出货量达到了5.77亿 ;
龙二为斯威克,去年产量1.56亿 ;第三是海优威,去年出货量约1.3亿 ,三家公司市场格局稳定,去年合计出货量8.63亿 ,如果折算成60型标准组件,对应8.63 3.4=2.538亿块;按照去年每块60型组件平均功率278W计算,对应总功率2.538 278=705亿瓦=70.5GW。
去年全球扣除薄膜组件后的总的组件出货量达到了101GW,上述三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恰好70%。
EVA和面积相关,所以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功率提升不会给EVA数据造成干扰。
EVA用量一定,产业内各家损耗差异很小,各家每片60型标准组件用量均为3.4平米左右,好记好算,容易寻找出确定性的衡量计算标准。EVA产线开停灵活,淡季来了不会为了囤积库存而盲目生产,库存因素扰动小;
EVA高度垄断集中,我们只需要追踪三家公司的产销数据便可覆盖全行业70%的出货情况,而且竞争格局稳定,我们只需要把三家数据除以0.7便可推算全行业的整体需求,简便快速地对行业冷暖有一个清晰认知。
其次,怎么去看光伏未来的投资机会?老规矩,要看未来,橡绝先回顾过去。
过去10年,光伏行业发生过三次大变革,第一次是尚德英利成立兆瓦级光伏组件生产线,第二次是保利协鑫突破冷氢化工艺占领硅料市场,第三次是隆基股份推动单晶硅片降本替代多晶硅片。
这三次分别对应光伏产业链三个环节组件、硅片和硅料的大幅度降本,实现大规模制造推动发电成本迈向平价。
而这背后,是光伏行业过去10年呈现明显的周期加成长的特征:行业总体在成长,但是周期波动剧烈,主流厂商经常被颠覆,曾经的领先者都是非主流的外来者,光伏行业不断重复穷鬼到首富再到破产的故事。
比如,在尚德英利突破组件工艺之前,是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商,保利协鑫突破硅料工艺之前,只是香港上市的二线热电厂,而现在的隆基在爆发之前,只是尚德三线供应商,火热的通威股份,还在生产饲料。
主流厂商不断被颠覆,因为上一波投资的巨量沉没成本捆住了他们难以动弹,拥抱新工艺左右为难,所以规模越大的死的越快。
具体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尤其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大力补贴光伏。
当时的产业链瓶颈在硅料供给,硅料价格暴涨到接近200美元,薄膜路线的性价比凸显,应用材料等半导体公司纷纷推出turnkey生产线,正泰光伏、新奥能源等企业大手笔买入,还有金属硅和废硅回收冶炼等非主流路线。
彼时,保利协鑫发现硅料的制备工艺其实是中等难度的化工流程,所以独辟蹊径招聘一批东北化工厂的工程师,自己设计还原炉和反应釜摸索工艺。2009年,保利协鑫的冷氢化工艺成功落地,震惊全球光伏届,股价也一飞冲天涨了10倍。
汹涌而来的资金推动保利协的产能从5000吨干到了6万吨,与此同时,硅料价格如坠机一样从200美元跌到20美元,从应用材料到正泰、新奥等薄膜企业黯然退场,汉能光伏却在高点接盘了薄膜的故事今天也没有结束,至于金属硅和废硅回收再无提及。
2010-2011年欧债危机消灭德国西班牙的补贴,疯狂扩产的多晶产业链遇到光伏 历史 上最惨烈的供需双杀,当时相对小众的单晶硅片企业降价反应迟钝,单价市占率被挤压至不到20%。
2011年上市的隆基股份手握10亿资金心有余悸,董秘感叹行业这么惨隆梁燃姿基应该能生存下段备去。
2012年底一个偶然机会,我们坐在钟总身边,在无聊的会议上钟总随手给我们划了一个2013-2017年的单晶降本路线图,并且拆分了新工艺的边际贡献,非常有说服力。
2013-2015年小小的隆基股份在强大的协鑫压力下埋头 探索 这些工艺,直到2015年第一次增发隆基股份成功获得20亿子弹启动单晶硅片第一次大规模扩产。
5GW、10GW、20GW直到65GW的过程像极保利协鑫,50倍的股价涨幅远远超越保利协鑫成为A股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硅料的技术迭代稳定硅料行业的竞争格局。今年以来海外硅料厂纷纷停产,通威、大全和协鑫等等厂商的市场集中度超过70%,硅料价格的波动率显著下降。硅片的技术迭代正在稳定硅片行业的竞争格局。
今年多晶硅片的市占率降到20%以下,随着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和上机数控等厂商产能的大规模释放,前几位单晶硅片厂商的市占率接近70%。
4月以来单晶硅片价格暴跌,此次产能周期拐点引发暴跌的价格将在今年下半年接近硅片的长期价格中枢2.3RMB左右,以后随着波动率的收敛,硅片价格将缓慢下降
复盘来看,组件、硅料和硅片都发生了技术迭代,最后一个领域电池片依然悄然无息。正是这种悄然无息导致电池片的行业依然分散,面对硅片的产业链博弈始终没有话语权。
从货值计算,电池片的市场容量接近硅片两倍,单位利润率水平不及硅片的1/3,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从十年前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技术演进图来看,光伏的效率排序:异质结(multijunction)›单质结(single-junction)›多晶电池(crystalline si)›薄膜电池(thin-film)。产业层面的两次跳跃间断点完美体现这个效率路线。
市场认为光伏新技术层出不穷,难以辨识真伪。根据第一性原理,这个效率路线图是无可争辩的,背后是材料学的科学逻辑。
上帝早已安排光伏技术的未来,即异质结技术,独有的复合材料结构以及可观的效率潜力。
硅料替代薄膜和单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的过程为异质结替代单质结做好了产业铺垫,因为异质结电池的硅片基底是N型单晶硅片,P型单晶制备工艺可以转化为N型工艺(这并不是跳跃间断点),所以当P型单晶硅片全面替代P型多晶硅片的时候,宣告N型结构替代P型结构的开始。
光伏发电的最后目标是为了上网,但电网不是慈善机构,不会因为企业 社会 责任无限制地接纳光伏。
当光储系统达到发电侧平价,电网就有商业动机接纳光伏,火电被终结。
电网改革放开调频调峰等配售电领域辅助服务市场空间,储能运营商有了稳定收入来源。电网的并网压力倒逼储能需求的启动,电网的改革压力倒逼储能盈利模式的启动。
光伏是光储系统的一级火箭。
储能刺激锂电池下一个超级需求,储能需求和动力需求共同推动锂电池降本增效,反过来加速储能应用,这是光储系统的二级火箭,因此光储系统替代火电的时间或许比大家预期得更快,这个市场空间是两个千亿级市场的叠加,可能在万级别。
总结一下,异质结和储能将是未来光伏10倍股甚至百倍股的诞生之处。
最后的最后,讲一下对周期的理解。在讲周期的时候,从短及长,分为了库存周期、产能周期和经济周期。
库存周期引起利润表的变化,产能周期引起资产负债表变化,经济周期引起技术变化。
再进一步推演下去:
1)引起利润表变化的是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由价格和销量决定,价格受制于供需,销量来自于产销率和产能利用率,而产能是来自于资产负债表,所以利润表是资产负债表在当前时点的折现值;
2)当库存周期的价格波动引起利润表变化的时候,企业资产负债表尤其固定资产没有变化。当价格下跌的时候,落后企业的固定成本无法承受冲击,导致落后企业破产,全行业产能收缩,推动产能周期向上;
3)当技术淘汰来临,领先企业的固定成本无法承受冲击,全行业破产。企业固定资产(固定成本)能否承受冲击是区分三种周期级别的标准。
无论是落后还领先企业,本质都是通过折旧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所以再漂亮的利润表也无法掩饰虚弱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
在产能周期级别,落后企业被淘汰,领先企业集中度上升,行业越来越稳定,最后产生垄断。垄断是超额利润的来源,这一点对于任何行业都成立,问题在于行业稳定性的持续时间。
对于商业模式和技术进步层出不穷的行业,垄断是个伪命题,美国50年代军方需求孕育了半导体行业,过去50年以来半导体的数轮周期埋葬了无数的半导体领先公司。
当晶圆技术稳定之后才出现了上涨20年的台积电,身后的三星和英特尔进进出出依然动荡,摩尔定律在扩大台积电的护城河,即使在这个领域台积电赚钱依然幸苦。
称霸了CPU领域十几年的INTEL的市场份额被AMD在数年内赶上,新的构架依然在冲击领先者。
更进一步来说,在商业模式和技术进步层出不穷的行业里,企业阶段性的领先甚至会埋藏失败的起因,这就是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
领先者呕心沥血积累起来的庞大固定资产反而成为新一轮技术竞赛的包袱,地位越领先规模越庞大,被抛弃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提前计提资产减值就是主动破产,维持产能利用率又加速自我负循环,进退两难。
光伏行业从硅料技术变革到硅片变革再看未来的电池变革,从龙头到落后,从首富到破产,比比皆是。造成这样的局面,
1)技术变革太快所以固定资产淘汰太快;
2)效率溢价不足所以成本属性多于技术属性;
3)成本差异小所以重复性建设经常造成产能过剩。
不过,在经济周期级别,所有的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都是不值得一提的。
每一轮经济周期的尾声技术红利消失,增长乏力伴随着危机四起,比如战争、瘟疫或者金融危机,新兴产业完全替代落后产业,国家兴衰亦然,20年代美国超越英国靠的是第二次技术革命驱动的电力和 汽车 等行业,80年代美国超越日本靠的是第三次技术革命驱动的计算机互联网等行业,并不是新教伦理的白人文化也不是美联储滔滔不绝的流动性泡沫。
人、企业和国家一样,周期轮回都依赖于穿越牛熊的伟大产业,核心是基于固定资产的资产负债表。
急啊?怎么写企业发展定位?
光伏补贴标准:
1、根据当前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情况,降低2018年1月如陆碰1日之后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Ⅰ类、Ⅱ类、Ⅲ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55元、0.65元、0.75元(含税)。自2019年起,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全部按投运时间执行对应的标杆电价。
2、2018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标准降低0.05元,即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千瓦时0.37元(含税)。
3、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所在资源区光伏电站价格执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自用电量免收随电价征收的各类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系统备用容量费和其渣谈他相关并网服务费。
4、村级光伏扶贫电站(0.5兆瓦及以下)标杆电价、户用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度电补贴标准保持不变。
扩展资料:
光伏发电的优势
太阳能像风能、潮汐能等洁净能源一样,其开发利用时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加之其储量的无限性,是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由于传统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排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急需开发出新的比较清洁的替代能源,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清洁能源,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日益重视。
从目前各种发电方式的碳排放来看,不计算其上游环节:煤电为275g,油发电为204g,天悉神然气发电为181g,风力发电为20g,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则接近零排放。并且,在发电过程中没有废渣、废料、废水、废气排出,没有噪音,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不会污染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8年 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的通知
创新科学技术 快速发展
2001年,留学澳大利亚的施正荣博士带着14项衡搜太阳能技术发明专利和25万美元回到祖国,创建了尚德公司。2002年,公司第一条10兆瓦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的总和,使中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此后,尚德又先后扩建了15兆瓦、30兆瓦、6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到2004年底,企业产能跃居世界第十位,销售达8亿元。“尚德”日益成为国际光伏行业的知名品牌,尚德公司成为世界瞩目的行业新星,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不断进行的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强调引进国外成套的先进设备,而尚德则不然,他们通过技术评估选型,除引进核心设备外,大部分采用国产设备和国外二手设备,进行自主优化,形成独特的世界一流生产线,不仅适应各种复杂的工艺要求,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行业垄断地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梦寐以求的,但尚德却反其道而行之,自公司投产后,每年举办一次技术交流大会,将国内所有上下游企业一起请来交流,促进行业技术整体提升,并在沟通中赢得客户信任,带动一批企业加入到光伏行业中来,在壮大整个产业规模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为了保证与世界先进技术和产品同步,尚德公司一成立就建立了科技研发投入机制,明确将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科技研发,使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尚德的创业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竞争力。尚德公司秉承“崇尚科技、以德取胜”的宗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立足之本,着力把科技成果转换成产品,把“实验室”转换成“生产线”,以效益最大化引领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 稳定发展
科技创新是尚德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与此同时,尚德也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稳定发展。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以创新而务实的精神、强烈的机遇意识、独到的见解和敏捷的行动,2年内连续4次扩大企业产能,迅速以专业化、规模化奠定市场基础。
尚德成立之初就选择了用国际化标准来建设企业。企业投产后的第一年,尚德公司没有急于开拓市场,而是花很大的精力申请国际技术认证,先后获得ISO9001、TU、CE、UL、IEC等太阳能行业几乎所有的国际通行认证,为打开国际市场扫清了障碍。目前,尚德产品外销份额占到企业总产量的80%。
伴随企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大,尚德开始实施国际化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将企业发展定位于全球高科技公司,在继续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加快企业境外上市步伐。
2005年上半年,尚慧芦德引入8000万美元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完成了企业重组;下半年,在海外成功上市,标志着尚德由生产经营为主转向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步入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阶段。
2005年12月,尚德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在美国市场融资额最大的民营企业。2006年1月13日,尚德收盘股价34.02美元,董事长兼CEO施正荣拥有股份市值23.13亿美元。
目前,尚德已经初步建立一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经验丰富、管理专业的首席财务官,聘请德国营销专家任公司的运营官,聘请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公司的技术官,从而将企业经营和管理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实现了稳定发展。
创新人才战略 和谐发展
人是生产力最根本的要素。从一开始,尚德公司就十分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以人才战略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先进技术是尚德的核心竞争力,而领军人施正荣既是企业的创立者,前拦带也是企业技术平台的搭建者和领导者,是尚德的第一人才。他个人拥有14项国际太阳能发明专利,成为国际太阳能电池领域一流的专家。正是靠着这些自主知识产权,尚德公司创立之初在技术上就与国际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一开始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利器。
尚德十分了解世界光伏行业的发展态势,更明白人才在科研中的重大作用。企业投产不到3年,尚德就初步建立起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光伏技术研发中心,实行技术入股新机制,并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吸引世界各地太阳能行业的顶级专家以多种形式来这里进行科研工作。
目前,尚德光伏能源工程技术中心,聚集了26位国内外太阳能技术专家,其中7名博士都是海内外一流的科学家。为激发一线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公司专门设立了“金点子”奖,每提出一条建议奖励100元,如果被采用并产生效益,按效益的10%进行提成。2005年,公司员工提出的“金点子”达200多项,产生的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同时,尚德还与高校合作建立了南京大学尚德商学院、江南大学尚德学院,为企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人才产生效益。2007年底,尚德公司形成了540兆瓦的生产能力,完成产量364兆瓦,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突破百亿美元,进入世界光伏产业前三强,实现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尚德是科技创新造就的奇迹,是资本市场造就的奇迹,也是海归人才造就的奇迹。它颠覆了企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尚德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以上就是关于光伏行业及周期性问题分析:以下内容,参考了外部券商的部分数据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