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百科资料:
(1)齿轮装配时,齿轮基准面端面与轴肩或定位套端面应靠紧贴合,并应保持齿轮基准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要求。
(2)相互啮合圆栓齿轮副的轴向错位,应按齿宽大小规定错位量检查。
(3)装配轴心线平行且位置为可调结构的渐开线圆柱齿轮副时,其中心距极限偏差应符合随机技术文件规定。
(4)用压铅法检查齿轮啮合间隙时,铅条直径不宜超过间隙的3倍,铅条的长度不应小于5个齿距,沿齿宽方向应均匀放置至少2根铅条。
(5)用着色法检查传动齿轮啮合的接触斑点的百分率应符合规定。
(6)齿轮与齿轮、蜗杆与蜗轮装配后应盘动检查。其转动应平稳、灵活、无异常声响。
供参考
齿轮有哪些分类呢?
1.轮齿折断
因为轮齿受力时齿根弯曲应力最大,而且有应力集中,因此,轮齿折断一般发生在齿根部分。
若轮齿单侧工作时,根部弯曲应力一侧为拉伸,另一侧为压缩,轮齿脱离啮合后,弯曲应力为零。因此,在载荷的多次重复作用下,弯曲应力超过弯曲持久极限时,齿根部分将产生疲劳裂纹。裂纹的逐渐扩展,最终将引起断齿,这种折断称为疲劳折断。
轮齿因短时过载或冲击过载而引起的突然折断,称为过载折断。用淬火钢或铸铁等脆性材料制成的齿轮,容易发生这种断齿。
2.齿面磨损
齿面磨损主要是由于灰砂、硬屑粒等进入齿面间而引起的磨粒性磨损;其次是因齿面互相摩擦而产生的跑合性磨损。磨损后齿廓失去正确形状(图3-42),使运转中产生冲击和噪声。磨粒性磨损在开式传动中是难以避免的。采用闭式传动,提高齿面光洁度和保持良好的润滑可以防止或减轻这种磨损。
3.齿面点蚀
轮齿工作时,其工作表面产生的接触压应力由零增加到一最大值,即齿面接触应力是按脉动循环变化的。在过高的接触应力的多次重复作用下,齿面表层就会产生细微的疲劳裂纹,裂纹的蔓延扩展使齿面的金属微粒剥落下来而形成凹坑,即疲劳点蚀,继续发展以致轮齿啮合情况恶化而报废。实践表明,疲劳点蚀首先出现在齿根表面靠近节线处(图3-43)。齿面抗点蚀能力主要与齿面硬度有关,齿面硬度越高,抗点蚀能力也越强。
软齿面(HBS≤350)的闭式齿轮传动常因齿面点蚀而失效。在开式传动中,由于齿面磨损较快,点蚀还来不及出现或扩展即被磨掉,所以一般看不到点蚀现象。
可以通过对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以便采取措施以避免齿面的点蚀;也可以通过提高齿面硬度和光洁度,提高润滑油粘度并加入添加剂、减小动载荷等措施提高齿面接触强度。
4.齿面胶合
在高速重载传动中,常因啮合温度升高而引起润滑失效,致使两齿面金属直接接触并相互粘联。当两齿面相对运动时,较软的齿面沿滑动方向被撕裂出现沟纹(图3-44),这种现象称为胶合。在低速重载传动中,由于齿面间不易形成润滑油膜也可能产生胶合破坏。
提高齿面硬度和光洁度能增强抗胶合能力。低速传动采用粘度较大的润滑油;高速传动采用含抗胶合添加剂的润滑油,对于抗胶合也很有效。
齿轮加工设备有哪些?使用情况如何区分?
齿轮齿轮可按齿形、齿轮外形、齿线形状、轮齿所在的表面和制造方法等分类。
1、齿轮按齿形可分类齿廓曲线、压力角、齿高和变位。
2、齿轮按其外形分为圆柱齿轮、锥齿轮、非圆齿轮、齿条、蜗杆-蜗轮。
3、按齿线形状齿轮分为直齿轮、斜齿轮、人字齿轮、曲线齿轮。
4、按轮齿所在的表面齿轮分为外齿轮、内齿轮。外齿轮齿顶圆比齿根圆大;而内齿轮齿顶圆比齿根圆小。
5、按制造方法齿轮分为铸造齿轮、切制齿轮、轧制齿轮、烧结齿轮等。
齿轮是指轮缘上有齿轮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齿轮在传动中的应用很早就出现了。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受到重视。
齿轮工业主要由三类企业组成:车辆齿轮传动制造企业,工业齿轮传动制造企业与齿轮专用装备制造企业。其中,车辆齿轮一枝独秀,其市场份额达到60%;工业齿轮由工业通用、专用、特种齿轮构成,其市场份额分别为18%、12%、8%;齿轮装备这一块只占市场份额的2%。
加工设备主要有:滚齿机、插齿机、磨齿机、铣齿。
1、滚齿、磨齿和插齿渐开线自然形成,所以渐开线正确,啮合良好;
2、 铣齿多数为单齿加工,铣刀为按号数选用,渐开线只能接近;
3、 磨齿主要用作精密齿轮加工和硬齿面的淬火后的最后加工。
以上就是关于对于机械设备常用到齿轮装配,那么齿轮装配有哪些要求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