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技术如下:
1、水蛭苗的成活率较低,而且不容易隔代繁殖。因此在选苗的时候要注意挑选。要想在投种一年之内就有好收成,必需选二龄以上的健壮水蛭作种苗。种蛭的体越大越健壮,产卵量、孵化率和成活率越高。
2、养殖水蛭之前要对水质进行考察,如果水源被污染了,将有可能导致所有的水蛭死掉。
水蛭,俗名蚂蟥,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历史上以自然捕捞为主,因近年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资源锐减,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水蛭养殖技术
1、水质管理。水对于水蛭而言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了,现在野生的水质越来越少就是因为很多水质的恶化导致其无法生存下去。养水蛭的水要选择天然无污染的,一些肥水或者农药含量较高的水质都会对水蛭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选择水源的时候养殖户要慎重。
2、养殖密度。大家不要以为水蛭比较小就认为水蛭每亩可以养很多,一般来说,每亩的养殖数量基本在2200-2500条左右,种苗的话一般在40-50斤左右。因为没法保证水蛭能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养殖场地,所以适当的少一点可以保持水蛭的生长速度和质量。所以养殖场地最好进行分割,最大程度的保持水蛭的均匀分布。
3、投喂。水蛭常见的食物就是田螺、河蚌和一些动物血块之类的东西,初期的话在养殖场地里面均匀的放置一定数量的田螺、河蚌,然后辅助一些血块喂养,加快其生长即可。一般早晚各喂养一次即可,投喂时常控制在1-2小时左右,每次都少量的投喂,让水蛭能最大程度的进食,减少饲料的损耗。
4、控温。水蛭是很怕高温的,所以养殖场所一定要有控温的手段,尤其是在夏天。夏天最好可以搭建一些遮阳网,或者在水里投放一些漂浮的水生植物,减少阳光直接接触水蛭的机会。如果温度是在过高,最好适当的增加水池水深,保持水底的温度比较适合生长。
水蛭的养殖技术
1、场地:养殖水蛭时,需要使用水田、池塘等改建成饲养池,并在池子四周加装隔离网。2、密度:每亩池塘最多投放8万多条水蛭。3、温度:水蛭喜温暖,要将水温控制在15-30摄氏度之间。4、饲喂:喂养水蛭时要投放螺类、贝壳、猪血等。
水蛭怎么养殖1、场地建设
想要养护水蛭,就要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场地,鉴于这种动物的特性,可以使用旧有的池塘、沟渠或是水田来进行改造,注意水位不能过高以防水蛭上岸,在进水口和出水口都要装上细孔的隔离网来进行隔离,防止水蛭逃脱。
2、养护密度
水蛭的养殖密度不宜过大,如果在过于狭小的空间内养殖了过多的水蛭,不仅投喂和养护变得困难,水蛭大量繁殖还有可能造成拥堵上岸,大面积的干死或是造成污染等,因此一亩地的水域内最多只能投放大约8万条水蛭。
3、环境管控
水蛭是一种适宜生活在较为温暖的环境中的冷血软体动物,如果骤然遭遇低温很可能会大面积的死亡,因此养殖水蛭的池塘温度不宜过高,维持在15-30摄氏度之间即可,种植一些遮阴用的漂浮植物,还要保证水体的较为洁净。
4、饲料投放
水蛭是不吃植物类的饲料的,它只吃活体的动物的血液,以血液维生,因此在投喂水蛭时最好是使用比较容易购买、也适宜水蛭进食的螺类或是贝壳等动物,每周还可以往池塘里放入一些有血的木块,2天后就要及时的取出。
水蛭的养殖要注意:水质,温度,水蛭的选择,孵化,饵料。
1、水质
水蛭对水的pH(酸碱度)的适应性也是很广的,一般要求水的pH在6—8之间,肥水透明度在20—30厘米,水蛭在这种水中的饲养效果较好。
2、温度
水蛭适宜生长水温在10—30℃,在25—30℃时生长最快。
3、水蛭的选择
选择种水蛭的时候一定要挑选个体又肥又大的,一般每一条的重量在12克以上是最好的。而且要活动力比较强,水蛭的体表要光滑,颜色鲜艳,而且身体上要没有伤痕。
4、孵化
水蛭一般是在十一摄氏度以上就可以产卵,然后经过16~25天就可以孵出来小水蛭。小水蛭孵出来三天以后就可以自己来找食物了,会吸食河蚌和螺丝的血。
5、饵料
每年的4 月中旬至5 月下旬,是幼水蛭生长初期,此时可向水面泼洒猪、牛、羊等脊椎动物血液,供幼水蛭吸食。
以上就是关于水蛭蚂蝗养殖技术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