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天体中,太阳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们虽然同太阳几乎天天见面,但由于它时刻发射着刺眼的光芒,却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太阳的真面目吧。
太阳距地球大约有1.5亿公里。可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它却离我们这个地球很遥远,如果我们乘坐每小时2000公里速度的超音速飞机奔向太阳,也得花8年半的时间才能到达。太阳发出的光,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传播,到达地球也得8分20秒钟。也就是说,我们在地球上任何时候看到的太阳光,都是太阳在8分20秒钟以前发出来的。
太阳的大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相信只有数字才能真正体现出到底有多大。太阳的直径为150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如果把地球设想为一个软泥球,那么就需要有130万个这样大小的泥球搓在一起,才能搓成与太阳一般大的球。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巨大的球体,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太阳清晨初升时,那一轮红日的样子,以及它散发出的巨大热量,联想到它像一个被烧得火红炽热的铁球。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太阳从表面到中心全都是由气体构成的。其中,最多的是氢和氮之类的轻质气体。当然,并不是说,其中就没有铁和铜之类的金属。据科学预测,太阳表面的温度就有摄氏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可达摄氏1500万度左右。在这样惊人的温度之下,任何东西都会被化成气体。据光谱分析,太阳中除了大量的氢,还含有氦、氧、铁等70多种元素。太阳虽然完全是由气体组成的,可是气体在高温高压之下,越到内部被挤压得越紧密,在中心部分气体的密度竟比铁还大13倍。太阳的重量相当于地球的33.3万倍。
我们知道,太阳是由气体构成了,那么,它为什么不向四面八方的宇宙空间逸散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质量很大很大,而且它本身有着强大的引力,这样就会紧紧地拉住要逃散的气体。其实,太阳在这一点上和地球一样,地球自身有很大的引力,把其周围的大气圈紧紧拉住,而不会散失一样。
太阳空间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有人会答,是一个发光的圆球。其实,人们用肉眼看到的那个发光的圆球,并不是太阳的全貌,而只不过是太阳的一个圈层。人们把太阳发出强光的球形部分叫做“光球”。通常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这个光球的表面。在光球的表面,常常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斑点,这是光球表面上翻腾着的热气卷起的漩涡,人们称它为“黑子”。这些黑子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也有数百到一千米,大的直径可达10万公里以上,里面可以装上几十个地球。黑子有的是单个的,但一般情况都是成群结队出现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黑子,其实它并不黑。黑子的温度高达摄氏4000度到5000度,也是很亮的。那么,为什么叫它黑子呢?这是因为光球表面的光比黑子更亮,所以在光球的衬托下,它才显得暗。
在太阳光球表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无数颗像米粒一样大小的亮点,人们称它们为“米粒组织”。它们是光球深处的一个个气团,被加热后膨胀上升到表面形成的,它们很像沸腾着的稀粥表面不断冒出来的气泡。这些“米粒”的直径平均在1200公里左右,相当我国青海省那么大。由此可见,光球的表面并不是很平静,如果说米粒组织是光球这一片火海上汹涌的波涛,那么黑子就是太阳上巨大的风暴。
太阳光球外面的部分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只有当日全食时,光球被月亮遮住了,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太阳,我们才能看到紧贴光球的外面,包着一层玫瑰色的色环,厚度大约有1万公里。人们把包在光球外面的这个圈层叫做太阳的“色球层”。色球层相当于太阳的大气部分。如果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像火海一般的色球层表面,往往会突然向外喷出高达几万公里的红色火焰,其火焰的形状有时像一股股喷泉;有时则呈圆环状;还有的呈圆弧形;也有的像浮云一样漂浮在色球层的上空。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日珥”,其实它就是温度很高的气团。
在色球层和日珥的外围,还有一层珍珠色的美丽光芒,我们称它为“日冕”。日冕逐渐过渡到星际空间,外边界难以确定,它可向空间延伸百万公里。日冕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它的高度和形状都随着光球上黑子出现的多少而变化。日冕也发光,但比太阳本身要暗淡得多,所以通常看不见它,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日冕也叫做太阳白光,是一种稀薄的气体,扩散在太阳周围。这种气体也和光球一样,绝大部分是氢气,掺杂着一些氦气。同样,日冕的温度也很高,大约有100万摄氏度。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但它并不像哥白尼说的那样是静止不动的。太阳除了围绕银河系的中心公转,还不停地自转。但是,由于太阳是个气态球,它的自转不像固态的地球那样整体旋转。人们通过观测太阳黑子的移动,知道太阳赤道附近转得快,越接近两极转得越慢。可见,太阳表面各处自转的周期是不一样的。在赤道上,太阳自转一周需25天(地球日),在纬度45度处则需要28天,在纬度80度处需要34天。
我们知道,太阳表面的温度很高,人类的任何探测器都无法靠近它。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只是通过光谱分析所得。所以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还没有完全揭开太阳的真面目。
一个光源比如太阳只可能有一部分光照射到人眼.人眼为什么能看到它的整个正面?
太阳空间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有人会答:是一个发光的圆球。其实,人们用肉眼看到的那个发光圆球,并不是太阳的全貌,而只不过是太阳的一个圈层。人们把太阳发出强光的球形部分叫作“光球”。通常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这个光球的表面。在光球的表面,常常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斑点,事实上这是光球表面上翻腾的热气卷起的漩涡,人们称它为“黑子”。
这些黑子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也有数百至1000米,大的直径可达100000千米以上,里面可以装上几十个地球。黑子有的是单个的,但一般情况下都是成群结队出现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黑子实际上并不黑。
黑子的温度高达4000至5000度,也是很亮的。那么,为什么叫它黑子呢?这是因为光球表面的光比黑子更亮,所以在光球的衬托下,它才显得比较暗。
在太阳光球表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无数颗像米粒一样大小的亮点,人们称它们为“米粒组织”。它们是光球深处的一个个气团,被加热后膨胀上升到表面形成的,它们很像沸腾着的稀粥表面不断冒出来的气泡。
这些“米粒”的直径平均在1200千米左右,相当于我国青海省那么大。由此可见,光球的表面并不是很平静,如果说米粒组织是光球这一片火海上汹涌的波涛,那么黑子就是太阳上巨大的风暴。
为什么太阳的温度从里到外(光球到日冕)变高了?
人眼的角膜、晶体组合,是一凸透镜。
只要光线,不管是光源光还是反射光,照到眼睛角膜上,人眼就能看见。
你说的太阳,尽管它大,但是离我们很远,它每一部分的光都能照到眼睛上,所以能看见全部。
光源光及物体反射光,都是部分进入人眼,这‘部分’是光源光或物体反射光的部分;而不是光源体部分,或物体部分上的光。
这里玩的是:光的部分,还是物体某一部分的光。
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其核心部分。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相当于2500亿个大气压。核心区的气体被极度压缩至水密度的150倍。在这里发生着核聚变,每秒钟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在这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大概相当于38600亿亿兆焦耳,3.86后面26个0)。聚变产生的能量通过对流和辐射过程向外传送。核心产生的能量需要通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表面。
辐射区包在核心区外面
这一层的气体也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但低于核心区),粒子间的频繁碰撞,使得在核心区产生的能量经过很久(几百万年)才能穿过这一层到达对流区.
辐射区的外面是对流区
能量在对流区的传递要比辐射区快的多.这一层中的大量气体以对流的方式向外输送能量.(有点像烧开水,被加热的部分向上升,冷却了的部分向下降.)对流产生的气泡一样的结构就是我们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中看到的"米粒组织"。
太阳是自己发光发热的炽热的气体星球。它表面的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太阳的半径约为696000公里,约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它的质量为1.989×10^27吨,约是地球的332000倍。太阳的平均密度为1.4克每立方厘米,约为地球密度的1/4。太阳与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银道面之北的猎户座旋臂上,距银心约2.3光年,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绕银心转动,公转一周约需2.5亿年。太阳也在自转,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
通过对太阳光谱的分析,得知太阳的化学成分与地球几乎相同,只是比例有所差异。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还有碳、氮、氧和各种金属。
太阳的结构
太阳的结构从里向外主要分为:中心为热核反应区,核心之外是辐射层,辐射层外为对流层,对流层之外是太阳大气层。
从核物理学理论推知,太阳中心是热核反应区。太阳中心区占整个太阳半径的1/4,约为整个太阳质量的一半以上。这表明太阳中心区的物质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达160克。太阳在自身强大重力吸引下,太阳中心区处于高密度、高温和高压状态。是太阳巨大能量的发祥地。
太阳中心区产生的能量的传递主要靠辐射形式。太阳中心区之外就是辐射层,辐射层的范围是从热核中心区顶部的0.25个太阳半径向外到0.86个太阳半径,这里的温度、密度和压力都是从内向外递减。从体积来说,辐射层占整个太阳体积的绝大部分。
太阳内部能量向外传播除辐射,还有对流过程。即从太阳0.86个太阳半径向外到达太阳大气层的底部,这一区间叫对流层。这一层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很不稳定,形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这是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太阳对流层外是太阳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又可分光球、色球和日冕。我们看到耀眼的太阳,就是太阳大气层中光球发出的强烈的可见光。光球层位于对流层之外,属太阳大气层中的最低层或最里层,光球层的厚度约500公里,与约70万公里的太阳半径相比,好似人的皮肤和肌肉之比。我们说太阳表现的平均温度约6000摄氏度,指的就是这一层。光球之外便是色球。平时由于地球大气把强烈的光球可见散射开,色球便被淹没在蓝天之中。只有在日全食的时候才有机会直接饱览色球红艳的姿容。太阳色球是充满磁场的等离子体层,厚约2500公里。其温度从里向外增加,与光球顶衔接的部分约4500摄氏度,到外层达几万摄氏度。密度则随高度增加而减低。整个色球层的结构不均匀,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太阳高层大气经常产生爆发活动,产生耀斑现象。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低,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可达上百万摄氏度。日全食时在日面周围看到放射状的非常明亮的银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太阳的能量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以外,太阳能是一切能量的总源泉。那么,整个地球接收的有多少呢?太阳发射出大的能量呢?科学家们设想在地球大气层外放一个测量太阳总辐射能量的仪器,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每分钟接收的太阳总辐射能量为8.24焦。这个数值叫太阳常数。如果将太阳常数乘上以日地平均距离作半径的球面面积,这就得到太阳在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这个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太阳活动峰年,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
别看它只是一个亮点,一旦出现,简直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这一增亮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至100万次强火山爆发的总能量,或相当于上百亿枚百吨级氢弹的爆炸;而一次较大的耀斑爆发,在一二十分钟内可释放10~25焦耳的巨大能量,
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现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现在从射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的突然增强;耀斑所发射的辐射种类繁多,除可见光外,有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有红外线和射电辐射,还有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线。
耀斑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太阳色球层中一声爆炸,地球大气层即刻出现缭绕余音。耀斑爆发时,发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将会严重危及宇宙飞行器内的宇航员和仪器的安全。当耀斑辐射来到地球附近时,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碰撞,破坏电离层,使它失去反射无线电电波的功能。无线电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电视台、电台广播,会受到干扰甚至中断。耀斑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高层大气作用,产生极光,并干扰地球磁场而引起磁暴。
此外,耀斑对气象和水文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耀斑爆发的探测和预报的关切程度与日俱增,正在努力揭开耀斑迷宫的奥秘。
传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天,德国前线战事吃紧,后方德军司令部报务员布鲁克正在繁忙地操纵无线电台,传达命令。突然,耳机里的声音没有了。他检查机器,电台完整无损;拨动旋钮,改变频率,仍然无济于事。结果,前线推动联系,像群龙无首似的陷入一片混乱,战役以失败而告终。布鲁克因此受到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他仰天呼喊“冤枉!冤枉!” 后来查清,这次无线电中断,“罪魁祸首”是耀斑。布鲁克的死,实在冤枉。他的死,在于人们当时对耀斑还不了解。
光斑(谱斑)
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用天文望远镜对它观测时,常常可以发现:在光球层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这种明暗斑点是由于这里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较深暗的斑点叫做“太阳黑子”,比较明亮的斑点叫做“光斑”。光斑常在太阳表面的边缘“表演”,却很少在太阳表面的中心区露面。因为太阳表面中心区的辐射属于光球层的较深气层,而边缘的光主要来源光球层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阳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层上的“高原”。
光斑也是太阳上一种强烈风暴,天文学家把它戏称为“高原风暴”。不过,与乌云翻滚,大雨滂沱,狂风卷地百草折的地面风暴相比,“高原风暴”的性格要温和得多。光斑的亮度只比宁静光球层略强一些,一般只大10%;温度比宁静光球层高300℃。许多光斑与太阳黑子还结下不解之缘,常常环绕在太阳黑子周围“表演”。少部分光斑与太阳黑子无关,活跃在70°高纬区域,面积比较小,光斑平均寿命约为15天,较大的光斑寿命可达三个月。
光斑不仅出现在光球层上,色球层上也有它活动的场所。当它在色球层上“表演”时,活动的位置与在光球层上露面时大致吻合。不过,出现在色球层上的不叫“光斑”,而叫“谱斑”。实际上,光斑与谱斑是同一个整体,只是因为它们的“住所”高度不同而已,这就好比是一幢楼房,光斑住在楼下,谱斑住在楼上。
米粒组织
米粒组织是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日面结构。呈多角形小颗粒形状,得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米粒组织的温度比米粒间区域的温度约高300℃,因此,显得比较明亮易见。虽说它们是小颗粒,实际的直径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组织很可能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且呈现激烈的起伏运动。米粒组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很快就会变冷,并马上沿着上升热气流之间的空隙处下降;寿命也非常短暂,来去匆匆,从产生到消失,几乎比地球大气层中的云消烟散还要快,平均寿命只有几分钟,此外,近年来发现的超米粒组织,其尺度达3万公里左右,寿命约为20小时。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组织消逝的同时,新的米粒组织又在原来位置上很快地出现,这种连续现象就像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沸腾米粥上不断地上下翻腾的热气泡。
以上就是关于太阳真实样子是怎样的?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