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来一张我自己用手机拍的照片,咋样,还不错吧。
以上照片拍于今下午课间休息时,趴窗外一看,咦,这个角度,这个光线,忍俊不禁,拿出手机啪啪拍几张,恩,再调一下光,调调角度,咔嚓,有了上面的照片,以上照片是我觉得拍的最好的一张,其它就都删了(我也不想,奈何手机内存太小了),发完文,这张照片也得删,哎真心舍不得啊。
其实我也一直挺喜欢拍照的,奈何穷人一个,买不起照相机,只能用手机拍照。而手机的内存又太小,等有钱了一定换个大点的。主要是手机里各种学习的软件太多,几十个。平时拍下喜欢的照片过后看看也就都删了(蛋痛)。
喜欢拍照的人应该都知道,只要用的好,手机拍出的照片其实一点都不比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差,而且现在也有许多人专职用手机拍照,人家拍的照片还参加各种展览会呢,真羡慕。
好了,下面步入正题,从硬件方面来讲,我认为影响手机拍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点:
1、感光元件总面积;
面积越大,虚化效果越好,越容易达到广角效果,在相同像素数量的前提下越容易做到更大的单位像素面积,理论上信噪比也就越低,照片纯净度越好。
2.感光元件像素数量;
在保证出片纯净度的情况下,像素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一般纯净度和像素很难兼得。
3.感光元件’单位像素面积;
4.光圈大小;
数值越小,进光孔径越大,进光量越多,达到相同曝光量所需的ISO越低,快门时间越短/纯净度越好。
5.镜头镜片数量/涂层质量/镜头质量;
如果手机镜头涂层质量不过关/镜头数量太少/镜头本身有严重的衍射,就会导致出片眩光严重,形成明显的光晕——有的时候这可能很漂亮,但绝大多数时候你估计不会这么想。
6.OIS光学防抖/EIS电子防抖。
没你想象的那么有用。有一种“果冻效应”,人手的晃动是没有规律可言的,可是手机通过陀螺仪捕获人手的晃动-CPU计算-镜头模组发生位移抵消抖动,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一旦这个过程中人手发生反方向的抖动,只可能使照片糊得更厉害。
打个比方,在某一个时间点,手机通过陀螺仪发现你的手部往右发生轻微位移,信号传给CPU,CPU计算完成,把信号传给镜头模组,镜头模组向左位移抵消手部晃动,可是这个时间内手部又向左位移,结果就是手机镜头相对原来位置向左位移了大于一倍的距离。
EIS更多适用于视频录制。感光元件总面积;
面积越大,虚化效果越好,越容易达到广角效果,在相同像素数量的前提下越容易做到更大的单位像素面积,理论上信噪比也就越低,照片纯净度越好。
以上为本人从网上搜罗的一些影响手机拍照效果的硬件因素,当然还有人的因素,要拍一张好照片的话,对角度,光线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更重要的是你得有一双发现 美的眼睛。
有哪些因素决定了手机拍照的效果?
光圈、快门速度、像素值、光学镜头等。
手机摄像头的光圈与相机的镜头具有相似性,其光圈的数值与光圈成反比关系。而现代手机受结构体积的限制,镜头的光圈普遍是固定的。因此,其光圈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摄像头的效果。
快门的时间长短与帧率之间呈现反比关系,因此,快门的速度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手机摄像头的效果造成影响。 再次,光学镜头,光圈以及广角是摄像头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参数内容。 光学镜头的设计,也会影响到手机摄像头的性能。
扩展资料:
像素不能决定拍照的好坏,传感器大小是最重要的一点,传感器尺寸越大,手机的拍照能力就越强,感光性能也会更好。在相同的传感器尺寸下,像素越高,单像素尺寸就会越小,而单像素尺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决定了手机的单像素能力。
光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手机的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也有一定的弊端光圈越大,景深就会越浅,画面的边缘画质下降的就会越严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手机摄像头
怎样判断一部手机的拍照功能好坏?
对于任何一款拍照设备而言,感光元件、镜头和图像处理引擎都是决定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与数码相机相比,拍照毕竟只是手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功能,因此设计上还要受到成本、功耗、体积、操作系统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
『关于感光元件』 感光元件的主要规格包括结构、尺寸和像素,而衡量标准则有分辨率、动态范围、色深和高感控噪性能。在感光元件结构相似、尺寸相同的前提下,分辨率通常与其他指标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
目前,主流手机大多采用1/3.2-1/3英寸的CMOS感光元件。其中,800万像素级产品全部采用了背照式结构,而1300万像素级产品则部分采用了堆栈式结构。从技术上,堆栈式是背照式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要更先进一些。但从实际情况看,堆栈式对于画质的改善幅度非常有限,远没有引入背照式时所带来的增幅明显——会出现这种情况,单像素尺寸是一个重要因素。举个例子:一亩地原来种500个西瓜,现在改种1000个西瓜;由于每个西瓜拥有的生长空间变小,所以单个西瓜的重量就有可能下降。
无论是背照式还是堆栈式,都是通过结构改进推后负增长的拐点。所以,关键还是要看感光元件的尺寸、像素是否平衡。从目前的情况看,800万像素仍旧是主流手机相对稳妥的选择。
『关于镜头』 镜头的主要规格包括焦距和光圈,而衡量标准则有分辨率(中心/边缘)、畸变、四角失光和抗眩光等。镜头物理焦距与感光元件尺寸共同决定了一款手机的等效焦距,也就是拍照时的视角(不使用数码变焦的情况)。除Galaxy S4 Zoom等少数产品外,市售绝大部分手机都采用的是定焦镜头。从实际拍摄的情况看,等效焦距在28mm左右(约75度)是比较合适的。
光圈决定了拍照时的通光量,直接影响弱光环境下,保证稳定拍摄所需要的感光度。例如:光圈从F2.8增大一挡变成F2.0,相同快门速度下的感光度就能降低一级(比如从ISO 800到ISO 400)。受体积、成本所限,手机上的摄像头都是固定光圈的,最多通过内置ND镜来改变F值。正因如此,大光圈镜头通常会降低边缘分辨率并加重四角失光情况——当然,对手机拍照来说,这并不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事情。
除了微距拍摄外,手机等小型拍照设备很难实现真正的浅景深效果,所以“大光圈能带来背景虚化”基本等同于虚假宣传。同时,镜片数量也不能作为衡量镜头素质的标准(这里牵扯到结构、材质、工艺等诸多因素),所以“增加镜片能提高成像质量”的宣传也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关于图像处理引擎』和感光元件、镜头相比,图像处理器因为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因此常常被大家所忽视。但它不只关系到图像细节与控噪能力,同时还直接影响测光/白平衡的准确程度以及拍照时的响应速度。
图像处理引擎(ISP)有硬解码(实体芯片)和软解码(借助主处理器运算)两种解决方案。而在硬解码中,实体芯片在处理性能、功耗和体积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在目前感光元件、镜头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图像处理引擎已经成为各大厂商新的比拼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像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之间还有一个叫BSP的中间层,这有点类似于PC机上的驱动程序。所以,图像处理引擎的性能也是受到操作系统大框架制约的。
除了上述三点外,我们所使用的拍照APP也会给最终照片带来一些影响。这就是ET想通过这篇博文所表达的:对于一款手机来说,决定其画质的因素是多而复杂的。这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可以通过硬件规格和技术指标推导出最终结果。无论供应商有多知名、规格指标有多抢眼、技术名词有多华丽,最后只有实际效果好才能决定是一款好产品。
详情:http://news.mydrivers.com/1/480/480894.htm
手机市场的竞争有多强烈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各大手机厂家为了吸引用户不断的制造各种博人眼球的话题,其中关于手机拍照功能的话题可以说是各大手机厂家争相追逐的焦点。然而,面对这些令人怦然心动又有些头晕目眩的宣传语,你真的能判断出哪部手机拍照功能的好坏吗?如果不能,就用我教你的方法来识别一部手机拍照功能的好坏吧?绝对不会让你不会买亏上当。
1、感光元件越大越好
判断一部手机拍照功能的好坏,首先要看这部手机的感光元件大小。简而言之,手机的感光元件越大拍照性能也就越好,更大的感光元件可以产生更细腻更好的成像。有人要说了,感光元件的类型是哪种好呢?其实,这个大家完全没有必要考虑。可能有很多人都没有发现,目前的手机市场上索尼的感光元件几乎处于垄断状态,绝大部分的手机都采用的是索尼知道的感光软件。
2、光圈数值越大越好
判断一部手机拍照功的能好坏,一定要看这部手机的最大光圈数值是大是小。光圈数值的大小不仅代表着厂家的光学设计和加工能力,同时也展示着一部手机拍照功能强弱。光圈数值越大,也就说明这部手机会有更大更好的夜拍能力和微距拍摄时的虚化效果。
3、像素数值越大越好
判断一部手机拍照功能的好坏,看这部手机的像素数值是大是小少不了。大家要知道,才采用了同样大小的感光元件情况下,像素数值越大,也就意味着能带来更好的分辨率和拍照效果。给大家一个衷心的建议,购买手机的时候,低于1000万像素的手机就不要考虑了。
总而言之,判断一部手机拍照功能的好坏,要从感光元件、光圈数值、像素数值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是我们分析一部手机拍照功能强弱的重要指标。
以上就是关于影响手机拍照的6个因素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